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精衛填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目錄

傳說起源

精衛填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精衛填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精衛填海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話傳說,最早記載於戰國時期《山海經·北山經》。該傳說流傳於黃河流域,反映了先民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和征服自然的願望,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象徵。


故事內容

炎帝之女溺亡東海

相傳太陽神炎帝(一說為神農氏)的小女兒名為女娃,一日在東海遊玩時遭遇風暴,不幸溺水身亡。死後其魂魄化作一隻紅爪白喙的神鳥,因飛行時發出「精衛、精衛」的啼叫聲,故被稱作「精衛鳥」。

銜木石以填滄海

精衛鳥心懷怨恨,決心報復東海。每日從西山銜來樹枝、石子投入海中,企圖填平東海。即使面對東海的嘲諷與質疑,仍堅持不懈,誓言「終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文化寓意

不屈精神的象徵

故事體現了「人定勝天」的樸素哲學思想,歌頌了弱小個體對抗強大力量的意志力。後世常用「精衛填海」比喻不畏艱難、持之以恆的奮鬥精神。

生死觀念的折射

傳說中「魂化異物」的情節反映了上古時期的靈魂觀,認為生命可通過轉化形態延續存在,與《梁祝》化蝶等傳說有相似文化內涵。


歷史演變

文獻記載流變

除《山海經》外,東晉《述異記》、唐代《酉陽雜俎》等典籍均有補充記載。宋代後逐漸融入民間信仰,部分地區建有精衛祠。

現代文化影響

當代被改編為動畫、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2007年中國發射的「嫦娥一號」衛星搭載歌曲中特別收錄《精衛填海》樂章。


爭議考證

學者對故事起源地有不同見解:

  • 山東說:認為發生於渤海灣一帶

  • 山西說:考證西山為發鳩山(今長子縣境內)

  • 圖騰說:部分研究者認為精衛原型可能是遠古部落的鳥圖騰

(注:本詞條內容參考權威典籍及學術研究成果編撰)

傳說起源

精衛填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精衛填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精衛填海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話傳說,最早記載於《山海經·北山經》。這個故事流傳於黃河流域,反映了遠古人類與自然抗爭的精神,展現了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成為中華文化中堅毅精神的象徵。


故事內容

炎帝之女溺亡東海

相傳精衛本是太陽神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本名女娃。一日女娃在東海遊玩時遭遇風浪,不幸溺水身亡。死後靈魂化作一隻形似烏鴉、頭有花紋、白喙赤足的神鳥,名為「精衛」。

銜木石以填滄海

精衛鳥心懷怨恨,發誓要填平奪去自己生命的東海。於是日日從西山銜來樹枝和石子投入東海,發出「精衛、精衛」的啼鳴(故得此名)。即使面對海浪的嘲笑和浩瀚無邊的海洋,依然堅持不懈。


文化寓意

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故事體現了「人定勝天」的樸素思想,讚頌了弱小個體面對強大自然力時展現的頑強意志。精衛成為中國文化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圖騰。

復仇與執著的雙重解讀

  • 復仇說:反映古人對無常自然的抗爭意識

  • 執著說:象徵鍥而不捨的實踐精神,後世常用「精衛填海」比喻堅持不懈


藝術形象特徵

特徵描述
外形狀如烏鴉,頭有斑紋,白嘴紅爪
叫聲發出「精衛」的啼鳴
行為常銜西山木石投入東海

歷史演變

  1. 先秦時期:最早見於《山海經》,故事簡練

  2. 魏晉南北朝:被賦予更多道德寓意

  3. 唐宋以後:成為詩詞常用典故,如韓愈《精衛銜石填海》

  4. 現代意義:被視為女性堅強意志的早期象徵


相關遺存

  • 山西長子縣:傳為精衛銜木石的「西山」所在地

  • 山東沿海地區:有精衛填海傳說的地方變體

  • 台灣民間:與「愚公移山」並列為堅持精神的典範


跨文化比較

與西方神話中「西西弗斯推石」的永恆懲罰不同,精衛填海是主動的抗爭行為,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生生不息」的哲學觀念。

這個傳說至今仍被廣泛引用,成為激勵人們面對困難時保持堅定信念的文化符號。2007年中國發射的「嫦娥一號」衛星搭載樂曲中,特別收錄了以精衛填海為主題的交響詩。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算術平均數    下一篇 索隱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