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線染色體
基本概念

多線染色體(Polytene chromosome)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染色體,由染色單體多次複製但不分離而形成。這種染色體最初由意大利細胞學家E.G. Balbiani於1881年在搖蚊(Chironomus)幼蟲的唾液腺細胞中發現,因此也常被稱為"唾液腺染色體"。
形態特徵
多線染色體具有以下顯著特徵:
巨大尺寸:可比普通染色體大100-200倍
帶狀結構:呈現明暗相間的橫紋(bands)和間帶(interbands)
多線性:由500-1000條染色單體平行排列組成
體細胞配對:同源染色體在體細胞中配對
形成機制
多線染色體的形成過程稱為"內有絲分裂"(endomitosis),具體步驟包括:
DNA多次複製但不伴隨細胞分裂
複製的染色單體保持平行排列
不形成典型的紡錘體結構
不發生染色體分離
生物學意義
多線染色體在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
基因定位:帶紋模式與基因位置有對應關係
轉錄研究:可觀察到基因活化的膨突(puff)
發育生物學:不同發育階段膨突模式變化反映基因表達調控
進化研究:帶型比較可用於物種親緣關係分析
常見存在部位
多線染色體主要存在於某些昆蟲的特定組織中:
雙翅目昆蟲(如果蠅、搖蚊)的唾液腺細胞
馬氏管細胞
中腸上皮細胞
某些植物的胚乳細胞
研究歷史
多線染色體的研究歷程包括:
1881年:Balbiani首次描述
1930年代:Painter等確立其與基因圖譜的關係
1934年:發現染色體膨突現象
1960年代:用於研究基因表達調控
現代應用
當代研究中多線染色體的主要應用:
環境監測(檢測污染物引起的基因異常)
遺傳疾病研究
基因組結構分析
細胞分化機制研究
多線染色體因其獨特的結構和功能特性,至今仍是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