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萬維網縮寫)
定義與概述

WWW(World Wide Web,中文稱「萬維網」或「全球資訊網」)是一個透過網際網路(Internet)存取的超文本(Hypertext)資訊系統,由英國科學家提姆·柏納斯-李(Tim Berners-Lee)於1989年發明。WWW 並非等同於網際網路,而是建立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一項服務,允許用戶透過瀏覽器訪問網頁、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內容。
發展歷史
2.1 起源
1989年,提姆·柏納斯-李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工作時,提出了一個分散式超文本系統的概念,以方便科學家共享研究資料。
1990年,他開發了第一個網頁瀏覽器(WorldWideWeb)和第一個網頁伺服器。
1991年,WWW 正式對外公開,成為現代網際網路的重要基礎。
2.2 重要里程碑
1993年:CERN 宣布 WWW 技術免費開放,推動全球普及。
1994年:網景公司(Netscape)推出Netscape Navigator瀏覽器,加速WWW商業化。
1990年代末:Google、Yahoo! 等搜索引擎興起,改變資訊檢索方式。
2000年代後:Web 2.0 時代來臨,社交媒體(如Facebook)、影音平台(如YouTube)崛起。
核心技術
WWW 的運作依賴以下關鍵技術:
3.1 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
用於客戶端(瀏覽器)與伺服器之間的通信,定義如何請求與傳輸網頁內容。
3.2 HTML(超文本標記語言)
網頁的標準標記語言,用於結構化網頁內容(如文字、圖片、連結)。
3.3 URL(統一資源定位符)
網頁的地址格式(如
https://www.example.com
),用於定位網路資源。
3.4 Web 瀏覽器
用於解析HTML並顯示網頁內容的軟體,如Chrome、Firefox、Safari等。
3.5 Web 伺服器
儲存並提供網頁內容的電腦,如Apache、Nginx等。
WWW 與 網際網路(Internet)的區別
WWW(萬維網) | 網際網路(Internet) |
---|---|
基於超文本的資訊系統 | 全球網路基礎設施 |
使用HTTP、HTML等協議 | 包含TCP/IP、FTP、SMTP等多種協議 |
主要用於瀏覽網頁 | 涵蓋電子郵件、檔案傳輸、即時通訊等服務 |
WWW 的影響
5.1 社會與文化
改變資訊傳播方式,使知識獲取更便捷。
促進全球化,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催生新興產業,如電子商務(Amazon)、社交媒體(Twitter)。
5.2 經濟
推動數位經濟發展,如線上廣告、雲端服務。
改變傳統商業模式,如網路購物(淘寶)、共享經濟(Uber)。
5.3 技術演進
Web 1.0:靜態網頁,單向資訊提供。
Web 2.0:互動式網站,用戶生成內容(如維基百科)。
Web 3.0(發展中):語意網、區塊鏈、去中心化應用(如NFT、元宇宙)。
未來發展趨勢
AI 整合:如ChatGPT 增強搜尋與內容生成能力。
物聯網(IoT):更多設備接入網路,形成智慧生態。
Web3 與去中心化:基於區塊鏈的分散式網路應用。
相關重要人物
提姆·柏納斯-李:WWW 發明者,現任萬維網聯盟(W3C)負責人。
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開發Mosaic瀏覽器,推動WWW普及。
參考資料
W3C 官方網站:https://www.w3.org/
《Weaving the Web》(提姆·柏納斯-李 著)
WWW 的發明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持續推動科技與文明的進步。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voip 下一篇 七月流火(漢語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