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
概述

中生代(Mesozoic Era)是地球地質歷史中的一個重要時代,約開始於2.52億年前,結束於6600萬年前,持續約1.86億年。它是顯生宙的第二個代,位於古生代之後、新生代之前。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紀,以恐龍的興盛和滅絕而聞名,因此也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或「恐龍時代」。
地質與氣候特徵
板塊運動
中生代期間,地球的板塊運動極為活躍。盤古大陸(Pangaea)在三疊紀晚期開始分裂,逐漸形成勞亞大陸(Laurasia)和岡瓦納大陸(Gondwana),並最終演變為現代大陸的雛形。這一過程導致了大西洋的誕生,並引發了廣泛的火山活動和地震。
氣候變化
中生代的氣候整體溫暖,兩極無永久冰蓋。三疊紀初期氣候乾燥,但隨著大陸分裂,海洋面積擴大,濕度逐漸增加。侏羅紀和白堊紀的氣候溫暖濕潤,適合植物和動物的繁衍生息。白堊紀晚期,全球氣溫達到高峰,但隨後因火山活動和小行星撞擊事件導致氣候劇變。
生物演化
恐龍的興起與滅絕
中生代是恐龍的黃金時代。三疊紀晚期,恐龍從早期主龍類演化而來,並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成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導者,包括著名的暴龍、三角龍和梁龍等。然而,白堊紀末期(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加上德干高原火山噴發,導致恐龍(非鳥類)滅絕,為哺乳動物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其他爬行動物
除了恐龍,中生代還見證了翼龍(會飛的爬行動物)和魚龍、蛇頸龍等海洋爬行動物的繁盛。鱷類和龜鱉類也在這一時期多樣化。
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起源
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體型較小,以昆蟲為食。白堊紀時,真獸類和有袋類開始分化。鳥類則由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始祖鳥是最著名的早期代表。
植物演化
裸子植物(如松柏、蘇鐵)在中生代占主導地位,但白堊紀晚期,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迅速多樣化,成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生代的分期
三疊紀(Triassic Period,約2.52億–2.01億年前)
盤古大陸形成並開始分裂。
氣候乾燥,沙漠廣布。
恐龍、哺乳動物和現代珊瑚的起源。
侏羅紀(Jurassic Period,約2.01億–1.45億年前)
盤古大陸進一步分裂,大西洋開始形成。
溫暖濕潤的氣候促進森林生長。
巨型蜥腳類恐龍(如腕龍)和早期鳥類出現。
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約1.45億–6600萬年前)
大陸接近現代分布,印度板塊向北漂移。
被子植物興起,昆蟲多樣化。
恐龍達到鼎盛,但末期滅絕。
中生代的結束與影響
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K-Pg事件)標誌著中生代的終結,約75%的物種消失,包括非鳥恐龍。這一事件為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輻射演化提供了機會,最終形成現代生態系統。中生代的地質和生物遺產至今仍對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