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瑪刀
伽瑪刀概述

伽瑪刀(Gamma Knife)是一種利用聚焦伽瑪射線進行精準放射治療的醫療設備,主要用於治療腦部疾病,如腫瘤、血管畸形及功能性疾病。其特點是無需開顱手術,即可精確摧毀病灶,對周圍正常組織損傷極小。
發展歷史
1950年代:瑞典神經外科醫生Lars Leksell提出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概念。
1967年:第一臺伽瑪刀問世,用於治療功能性疾病(如帕金森病)。
1980年代後:技術改進,適用範圍擴展至腦腫瘤和血管病變。
現代:伽瑪刀已發展至第五代(如Leksell Gamma Knife® Icon™),精準度和適應症進一步提升。
工作原理
伽瑪刀通過201條鈷-60放射源發出的伽瑪射線,聚焦於病灶靶點,形成高劑量輻射區,破壞病變細胞的DNA,使其失去增殖能力。由於射線從不同角度匯聚,周圍正常組織僅受極低劑量影響。
適應症
4.1 腫瘤性疾病
良性腫瘤:聽神經瘤、腦膜瘤、垂體瘤等。
惡性腫瘤:腦轉移瘤、膠質瘤(輔助治療)。
4.2 血管性疾病
動靜脈畸形(AVM)、海綿狀血管瘤等。
4.3 功能性疾病
三叉神經痛、癲癇、帕金森病(部分病例)。
治療流程
固定頭架:患者頭部安裝立體定向框架,確保定位精準。
影像掃描:通過MRI或CT確定病灶坐標。
計劃設計:醫生與物理師制定放射劑量與靶點方案。
放射治療:患者躺於治療床,伽瑪刀自動執行照射。
術後觀察:通常無需住院,短期觀察後即可離院。
優勢與局限性
6.1 優勢
非侵入性:無需開顱,降低感染和併發症風險。
精準度高:誤差小於0.5毫米。
恢復快:多數患者治療後1-2天可恢復日常活動。
6.2 局限性
適用範圍有限:主要用於腦部病變,其他部位需其他放療技術。
延遲效應:療效可能需數週至數月顯現。
費用較高:設備及治療成本高於常規放療。
注意事項
治療前需全面評估,排除禁忌症(如病灶過大或急性出血)。
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短期副作用(頭痛、噁心),通常可自行緩解。
長期隨訪至關重要,以監測療效及潛在併發症。
未來發展
技術改進:結合AI優化治療計劃,提高自動化程度。
適應症擴展:探索脊髓病變及全身腫瘤的應用。
劑量優化:研究更精準的放射生物學模型,減少副作用。
伽瑪刀作為現代放射外科的代表,為腦部疾病患者提供了微創、高效的治療選擇,技術持續進步將進一步提升其臨床價值。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