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外頻

目錄

外頻的基本定義

外頻外頻

外頻(Front Side Bus,簡稱FSB)是指電腦主機板上CPU與北橋晶片之間的數據傳輸通道的工作頻率。它是衡量電腦系統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直接影響CPU與記憶體、晶片組等周邊設備之間的數據交換速度。


外頻的技術原理

外頻實際上是系統基礎時鐘頻率,由主機板上的時鐘發生器產生。它決定了以下幾個關鍵系統組件的運行節奏:

  • CPU與北橋晶片間的通信速度

  • 記憶體控制器的基本工作頻率

  • PCI/AGP等系統總線的基準頻率


外頻與主頻的關係

主頻(CPU運算速度)= 外頻 × 倍頻係數

  • 外頻是基礎頻率,所有系統組件都以此為基準

  • 倍頻係數是CPU內部時鐘與外部時鐘的比率

  • 通過提高外頻或倍頻都可以提升CPU主頻


外頻的歷史發展

  1. 早期電腦(1980年代):外頻與CPU主頻相同

  2. 486時代:首次出現倍頻技術,外頻與主頻分離

  3. Pentium時代:外頻標準從66MHz逐步提升

  4. 現代電腦:外頻概念逐漸被更先進的總線技術取代


常見外頻標準

  • 66MHz:早期Pentium處理器

  • 100MHz:Pentium III時代主流

  • 133MHz:後期Pentium III和早期Pentium 4

  • 200MHz:現代處理器的基準外頻

  • 266/333/400MHz:高階平台外頻


外頻對系統性能的影響

  1. 直接影響:

  • 記憶體帶寬

  • CPU與北橋通信效率

  • 系統整體響應速度

  1. 間接影響:

  • 周邊設備性能(通過分頻關係)

  • 系統穩定性(過高外頻可能導致不穩定)


外頻與超頻

  1. 傳統超頻方式:

  • 通過提高外頻來提升系統性能

  • 需要考慮記憶體、PCI設備的承受能力

  1. 現代超頻技術:

  • 分頻技術使各組件可以不同倍率運行

  • 外頻調整更加精細化


外頻的演變與替代技術

隨著技術發展,傳統外頻概念逐漸被以下技術取代:

  • Intel平台:QPI(QuickPath Interconnect)

  • AMD平台:HyperTransport

  • 現代處理器:整合記憶體控制器,直接與記憶體通信


外頻的測量與調整

  1. 測量方法:

  • 通過BIOS查看

  • 使用CPU-Z等專業軟體

  1. 調整方式:

  • BIOS設置中手動調整

  • 部分主機板提供自動超頻功能


外頻的相關術語

  • 基頻(Base Clock):現代處理器中的外頻概念

  • BCLK:基頻時鐘(Base Clock)的縮寫

  • 參考時鐘(Reference Clock):與外頻類似的作用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壓縮比    下一篇 大洋龍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