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沙眼

目錄

沙眼概述

沙眼沙眼

沙眼(Trachoma)是一種由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結膜炎,主要影響眼結膜和角膜。該病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較為常見,是全球導致可預防性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與傳播途徑

  • 病原體:由沙眼衣原體(血清型A、B、Ba、C)感染引起。

  • 傳播方式

    • 直接接觸患者的眼部分泌物。

    • 間接接觸受污染的毛巾、衣物或昆蟲(如蒼蠅)。

    • 不良衛生習慣(如未洗手觸摸眼睛)。


臨床症狀

沙眼的病程可分為急性期慢性期,症狀包括:

急性期

  • 眼睛紅腫、疼痛、流淚。

  • 結膜充血,出現濾泡(眼瞼內側的小顆粒)。

  • 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增多。

慢性期

  • 結膜瘢痕形成,導致眼瞼內翻(倒睫)。

  • 睫毛摩擦角膜,引發角膜潰瘍、混濁,最終可能失明。


診斷方法

  • 臨床檢查:觀察結膜濾泡、瘢痕及角膜病變。

  • 實驗室檢測

    • 結膜刮片檢查衣原體抗原或DNA(如PCR檢測)。

    • 細胞培養(較少使用)。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 抗生素

    • 口服阿奇黴素(Azithromycin)(首選)。

    • 局部使用四環素眼膏(適用於輕症)。

  • 手術治療

    • 矯正眼瞼內翻(如倒睫手術)。

    • 嚴重角膜混濁者需進行角膜移植。


預防措施

  • 改善衛生環境:清潔水源、減少蒼蠅滋生。

  • 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共用毛巾。

  • 公共衛生策略

    • SAFE策略(世界衛生組織推薦):

      • Surgery(手術治療倒睫)。

      • Antibiotics(抗生素治療感染)。

      • Facial cleanliness(保持面部清潔)。

      •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改善環境衛生)。


流行病學與高風險地區

  • 沙眼主要流行於非洲、中東、南亞及拉丁美洲的貧困地區。

  • 兒童和女性(因照顧兒童更易接觸病原)感染風險較高。


併發症與預後

  • 嚴重併發症

    • 角膜潰瘍、角膜瘢痕。

    • 永久性視力損害甚至失明。

  • 預後:早期治療可完全康復,晚期可能需手術干預。


相關研究與全球防治

  • 世界衛生組織(WHO)計劃在2030年前消除沙眼致盲問題。

  • 大規模抗生素分發計劃(如阿奇黴素社區治療)已顯著降低感染率。

沙眼雖是可預防和治療的疾病,但在資源匱乏地區仍是一大公共衛生挑戰,加強衛生教育與醫療資源投入是防治關鍵。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氫彈    下一篇 河姆渡遺址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