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龍
基本概況

薄片龍(學名:Elasmosaurus)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蛇頸龍類海洋爬行動物,屬於薄片龍科。這種生物以其極長的頸部而聞名,是蛇頸龍類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種之一。薄片龍的化石主要發現於北美洲,特別是堪薩斯州和懷俄明州等地。
形態特徵
薄片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其異常長的頸部,由約71節頸椎組成,佔全身長度的近一半。成年薄片龍體長可達10-14米,其中頸部長度約7-8米。與長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相對短小的頭部,口鼻部細長,牙齒呈圓錐形,適合捕捉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
生活習性
作為一種完全水生動物,薄片龍通過四個槳狀肢划水移動。其長頸部可能用於突襲魚群,以減少身體移動引起的水流擾動。薄片龍被認為是肉食性動物,主要以魚類、頭足類(如菊石)和其他小型海洋生物為食。
化石發現
薄片龍最早由美國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於1868年描述。最完整的標本發現於美國堪薩斯州的尼奧布拉拉組地層。有趣的是,科普最初錯誤地將頭骨安裝在尾巴末端,這一錯誤後來被另一位著名古生物學家奧塞尼爾·查爾斯·馬什指出。
分類與演化
薄片龍屬於蛇頸龍目中的薄片龍科(Elasmosauridae),這是一類以極長頸部為特徵的蛇頸龍。薄片龍科在白堊紀晚期達到多樣性頂峰,是當時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掠食者之一。
古生態學
薄片龍生活在溫暖的內陸海道(如西部內陸海道)中,與其他海洋爬行動物如滄龍、海龜和多種魚類共享棲息地。其長頸部被認為是對特定捕食方式的適應,可能用於在渾濁水域中探尋獵物。
大眾文化
薄片龍經常出現在關於史前海洋生物的紀錄片和書籍中。它也曾出現在多部影視作品中,如《海底兩萬里》等,常被描繪成用長頸部攻擊船隻或捕食大型獵物,這些描寫多與科學認識有所出入。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