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提
概念定義

計提(Provision)是會計學中的專業術語,指企業在財務處理過程中,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對尚未實際發生但已確定需要承擔的費用或損失進行預先確認的行為。這一操作體現了會計處理的謹慎性原則,確保財務報表能更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
主要特徵
預期性: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經濟業務提前確認
估算性:金額需根據合理方法進行專業估計
合規性:必須符合會計準則和稅法相關規定
時效性:需在對應會計期間內完成計提
常見類型
資產減值計提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存貨跌價準備
應收賬款壞賬準備
負債類計提
應付職工薪酬(年終獎、離職補償等)
產品質量保證金
環境治理恢復基金
費用類計提
固定資產折舊
無形資產攤銷
長期待攤費用分攤
會計處理方法
確認時點:在費用所屬會計期間期末
分錄示例:
借:相關費用科目 貸:相應計提科目(如"壞賬準備"、"累計折舊"等)
後續調整:實際發生時沖減已計提金額
稅務處理要點
稅前扣除限制:部分計提項目需實際發生後才能稅前抵扣
差異調整:會計計提與稅法規定不一致時需做納稅調整
特殊規定:如壞賬準備的扣除比例限制
重要性與影響
財務報表影響:
準確反映當期損益
合理匹配收入與費用
避免利潤大幅波動
管理決策作用:
預警潛在風險
優化資金規劃
提升成本控制精準度
注意事項
禁止利用計提調節利潤(如"洗大澡"等財務舞弊行為)
需建立完善的計提政策並保持一致性
重要計提應在財務報表附註中充分披露
國際準則對比
在IFRS(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計提的確認標準更強調"現時義務"的存在,與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存在細微差異,跨國企業需特別注意準則轉換調整。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