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飛輪(鐘錶調速裝置)
基本概念

陀飛輪(Tourbillon)是瑞士製錶大師亞伯拉罕-路易·寶璣(Abraham-Louis Breguet)於1795年發明的一種鐘錶調速裝置,主要用於抵消地心引力對機械錶機芯運作造成的誤差。這項發明被公認為機械錶製造史上最具革命性的技術之一。
發明背景
發明時間:1795年提出概念,1801年6月26日獲得法國專利
發明目的:解決懷錶在垂直位置時因地心引力導致擺輪不平衡的問題
名稱由來:法文"Tourbillon"原意為"旋風",形容裝置的旋轉運動
工作原理
核心機制
陀飛輪通過將整個擺輪、擒縱機構和調速機構安裝在一個旋轉框架內,讓這些部件持續繞軸心旋轉(通常每分鐘一轉),從而平均分配地心引力帶來的誤差。
技術特點
旋轉框架通常由夾板、擺輪、擒縱輪和擒縱叉組成
旋轉速度多為每分鐘1轉(也有4分鐘、6分鐘等變種)
通過持續旋轉抵消單一位置的重力影響
結構組成
旋轉框架:承載核心調速部件的金屬框架
固定輪齒:與框架內齒輪嚙合,提供旋轉動力
擺輪組件:包括擺輪、遊絲和擺輪軸
擒縱機構:控制能量釋放的關鍵部件
旋轉軸:框架旋轉的中心支點
技術演進
傳統陀飛輪
單軸旋轉
每分鐘1轉
平面旋轉抵消垂直方向誤差
現代變種
卡羅素(Karrusel):1892年由Bonniksen發明的簡化版
雙軸陀飛輪:同時繞兩個軸心旋轉
球形陀飛輪:三維空間旋轉(如Greubel Forsey的30度雙體陀飛輪)
飛行陀飛輪(Flying Tourbillon):取消上支架的懸浮設計
製造難度
零件數量:傳統陀飛輪約由70-100個微小零件組成
重量要求:總重量通常不超過0.3克
精度標準:零件公差需控制在微米級
組裝難度:需資深製錶師耗費數百小時手工組裝
現代價值
技術意義
雖然現代手錶佩戴方式多變,陀飛輪的實際調速作用已減弱
仍是製錶工藝的巔峰體現
收藏價值
搭載陀飛輪的腕錶價格通常從數十萬到上千萬元不等
複雜款式的陀飛輪腕錶被視為投資收藏品
知名品牌
寶璣(Breguet):發明者品牌,經典傳承
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精緻工藝代表
朗格(A.Lange & Söhne):德國精密技術
積家(Jaeger-LeCoultre):創新陀飛輪設計
理查德·米勒(Richard Mille):現代高科技材質應用
辨識特徵
錶盤上可見持續旋轉的框架結構
多數設計有鏤空窗口展示機構
旋轉週期通常為1分鐘(可作為小秒針)
維護要點
需定期保養(建議每3-5年一次)
避免劇烈震動和磁場環境
上鏈時需特別小心力度控制
專業維修只能由認證陀飛輪技師進行
陀飛輪代表了機械錶製造的至高工藝,雖然現代科技已發展出更精準的計時方式,但這項200多年前的發明仍是鐘錶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銀行托收 下一篇 陰陽(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及作用關係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