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魎(漢語詞語)
詞語釋義

「魑魅魍魎」是一個漢語成語,泛指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後來也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這個詞由四個字組成,每個字都代表不同的鬼怪或邪惡之物,合在一起泛指一切害人的邪靈或惡人。
字形與讀音
魑(chī):左邊是「鬼」,右邊是「离」,意指山中的精怪。
魅(mèi):左邊是「鬼」,右邊是「未」,指能迷惑人的鬼怪。
魍(wǎng):左邊是「鬼」,右邊是「罔」,指山川中的精怪。
魎(liǎng):左邊是「鬼」,右邊是「兩」,常與「魍」連用,指影子外層的虛幻鬼怪。
歷史淵源
「魑魅魍魎」一詞最早見於古代文獻,如《左傳·宣公三年》記載:「魑魅魍魎,莫能逢之。」意指各種鬼怪難以遇到。後來,這個詞被廣泛用於形容邪惡勢力或陰險小人。
文化與神話背景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
魑:指山林中的妖怪,能變化形態迷惑人。
魅:指善於幻化、迷惑人心的精怪。
魍魎:傳說中是山川中的精靈,形狀像小孩,喜歡模仿人的聲音誘騙行人。
現代用法與比喻意義
現代漢語中,「魑魅魍魎」多用於比喻社會上的各種壞人、邪惡勢力或陰暗現象。例如:
「社會上的魑魅魍魎,終究會被法律制裁。」
「這部小說揭露了官場中的魑魅魍魎。」
相關成語與近義詞
近義詞:牛鬼蛇神、妖魔鬼怪、群魔亂舞
反義詞:正人君子、仁人志士
文學與影視作品中的應用
「魑魅魍魎」常見於古典文學、神怪小說及影視作品中,如《聊齋志異》、《西遊記》等,用來形容各種妖怪或邪惡勢力。
總結
「魑魅魍魎」不僅是一個形容鬼怪的詞語,更在文化演變中被賦予了比喻意義,成為描述社會陰暗面的常用表達。它的豐富內涵使其在漢語中具有獨特的表現力。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等)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