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分桃

目錄

詞語來源

分桃分桃

「分桃」一詞源自中國古代典故,最早記載於《韓非子·說難》,講述了春秋時期衛靈公與其男寵彌子瑕之間的故事。彌子瑕曾將吃了一半的桃子給衛靈公,衛靈公不僅不嫌棄,反而稱讚其行為是出於愛意。後世便以「分桃」比喻男性之間的親密關係,成為同性戀文化的代稱之一。


歷史典故

2.1 彌子瑕與衛靈公

彌子瑕是衛靈公的寵臣,深受寵愛。據《韓非子》記載,彌子瑕曾與衛靈公同遊果園,嘗到甜桃後,將剩下的半個給衛靈公品嚐。衛靈公非但不介意,反而讚美彌子瑕「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然而,後來彌子瑕失寵,衛靈公卻以此事指責他「嘗啗我以餘桃」,成為「分桃」典故的由來。

2.2 與「龍陽」、「斷袖」並稱

在中國古代,「分桃」常與「龍陽」(戰國魏王與龍陽君的故事)、「斷袖」(漢哀帝與董賢的故事)並稱,均指代男風(男性同性戀情)。這些典故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同性關係的記載與態度。


文化意涵

3.1 文學與藝術中的「分桃」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分桃」常被用作隱喻,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後世文人亦常引用此典,表達同性之間的愛戀之情。

3.2 社會觀念的變遷

在古代中國,男風一度被上層社會接受,甚至成為風雅之事。然而,隨著儒家禮教影響加深,同性戀情逐漸被視為不道德的行為。明清時期,雖然仍有「孌童」、「男風」現象,但社會主流觀念趨於保守。


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在當代,「分桃」一詞多用於文學或歷史討論,較少出現在日常用語中。相較之下,「斷袖」更為常見,而「分桃」則更具古典色彩。此外,該詞也被用於研究中國古代性文化與社會風俗的學術領域。


相關典故對比

典故時期主要人物故事概要
分桃春秋衛靈公、彌子瑕彌子瑕分桃給衛靈公,後因失寵被指責
龍陽戰國魏王、龍陽君龍陽君因釣魚落淚,表達對失寵的憂慮
斷袖漢代漢哀帝、董賢漢哀帝為不驚醒董賢,割斷被壓住的袖子

總結

「分桃」作為中國古代男風文化的代表性典故,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成為後世文學與歷史研究的重要素材。儘管現代社會對同性戀情的態度已趨於多元,但這些典故仍為理解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獨特視角。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內家拳法    下一篇 動詞不定式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