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古體詩

目錄

定義與起源

古體詩古體詩

古體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詩"或"古風",與近體詩相對。它起源於先秦時期,在漢魏六朝時期達到鼎盛,唐代以後雖然近體詩興起,但古體詩仍被許多詩人沿用創作。

古體詩的特點是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等多種形式。


歷史發展

先秦時期

古體詩的源頭可追溯至《詩經》和《楚辭》。《詩經》以四言為主,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楚辭》則以六言為主,夾雜"兮"字,開創了浪漫主義詩風。

漢代

漢代是古體詩發展的重要時期,五言詩開始成熟,代表作品有《古詩十九首》和樂府詩。樂府詩題材廣泛,語言質樸,對後世影響深遠。

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五言詩達到高峰,七言詩也開始興起。代表詩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陶淵明、謝靈運等,他們的作品風格多樣,奠定了古體詩的藝術基礎。

唐代及以後

雖然唐代近體詩興盛,但許多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仍創作大量優秀的古體詩,並發展出"歌行體"等新形式。


形式特點

字數句式

古體詩在字數句式上十分自由:

  • 四言:如《詩經》中的大部分作品

  • 五言:漢魏六朝最盛行的形式

  • 七言:唐代以後逐漸增多

  • 雜言:句子長短不一,如李白的《蜀道難》

用韻規則

  1. 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

  2. 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途換韻

  3. 鄰韻可以通押

  4. 不講究聲調平仄的搭配

對仗與平仄

古體詩不要求嚴格對仗,平仄安排也比較自由,不像近體詩那樣有固定格式。


主要類型

五言古詩

簡稱"五古",每句五字,起源於漢代,成熟於魏晉南北朝。代表作品有《古詩十九首》、陶淵明的《飲酒》系列等。

七言古詩

簡稱"七古",每句七字,興起於魏晉,盛於唐代。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杜甫的《丹青引》等。

雜言詩

句子長短不齊,自由變化。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樂府詩

原指漢代樂府機關採集的民歌,後成為一種詩體。特點是語言通俗,反映社會現實,如《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等。


代表作家與作品

漢代

  •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

  • 《孔雀東南飛》: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

魏晉南北朝

  • 曹操:《短歌行》《龜雖壽》

  • 陶淵明:《歸園田居》《飲酒》

  • 謝靈運:開創山水詩派

唐代

  • 李白:《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

  • 杜甫:"三吏""三別"

  • 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


藝術特色

  1. 語言自然:不事雕琢,質樸真率

  2. 形式自由:不受格律嚴格限制

  3. 內容廣泛:抒情、敘事、說理皆可

  4. 風格多樣:或雄渾,或淡雅,或豪放,或婉約


與近體詩的區別

  1. 格律:古體詩自由,近體詩嚴格

  2. 對仗:古體詩不要求,近體詩要求

  3. 句數:古體詩不限,近體詩固定

  4. 用韻:古體詩寬鬆,近體詩嚴格

  5. 平仄:古體詩不講究,近體詩講究


影響與價值

古體詩是中國詩歌的重要傳統,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1. 為近體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 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

  3. 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表現手法

  4. 許多作品成為中華文化的經典

古體詩以其自由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瑰寶,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和研究。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古道熱腸(古道熱腸)    下一篇 否盡泰來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