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邊界閘道協議

目錄

BGP基本概念

邊界閘道協議邊界閘道協議

邊界閘道協議(Border Gateway Protocol,簡稱BGP)是互聯網核心的自治系統間路由協議,屬於路徑向量協議類型。作為目前唯一用於互聯網骨幹的路由協議,BGP通過TCP端口179建立連接,具有高度可擴展性但收斂速度較慢的特性。


發展歷史

  • 1989年:BGP-1首次在RFC 1105中定義

  • 1990年:BGP-2在RFC 1163發布

  • 1991年:BGP-3成為RFC 1267標準

  • 1995年:BGP-4(RFC 1771)支持CIDR,成為現行主流版本

  • 2006年:BGP-4更新版(RFC 4271)取代舊版


協議特性

  1. 路徑向量協議:記錄完整AS路徑而非簡單跳數

  2. 增量更新機制:僅傳播變化的路由信息

  3. 策略路由支持:允許基於多種屬性進行路由決策

  4. TCP可靠傳輸:使用TCP 179端口建立連接

  5. Keepalive機制:默認60秒發送保持連接


技術架構

工作模式

  • EBGP:運行於不同自治系統之間

  • IBGP:運行於同一自治系統內部

消息類型

  1. OPEN:建立BGP對等體連接

  2. UPDATE:通告/撤銷路由信息

  3. NOTIFICATION:報告錯誤中斷連接

  4. KEEPALIVE:維持連接活性


路由處理

BGP路由選擇基於多屬性決策:

  1. Weight(思科專有屬性)

  2. LOCAL_PREF(本地優先級)

  3. AS_PATH(自治系統路徑)

  4. ORIGIN(路由起源)

  5. MED(多出口鑒別器)

  6. 路由來源(EBGP優於IBGP)

  7. 下一跳成本


應用場景

  • ISP互聯:實現不同運營商網絡互通

  • 多宿主網絡:企業多線路接入優化

  • 數據中心互聯:跨地域DC流量調度

  • 雲網絡架構:混合雲路由管理


安全機制

  1. MD5認證:防止未授權對等體連接

  2. ROA驗證:基於RPKI的路由起源認證

  3. 路由過濾:通過AS-PATH/前綴過濾非法路由

  4. TTL安全檢查:防範EBGP會話劫持


現狀與挑戰

截至2023年,全球BGP路由表已超過90萬條,面臨主要問題:

  • 路由劫持風險:如2018年Amazon路由洩露事件

  • IPv6支持:逐步過渡至BGP4+

  • 擴展性壓力:硬件需持續升級應對路由表增長

  • 部署複雜性:策略配置需要專業知識

BGP作為互聯網"膠水協議",其穩定運行直接關係全球網絡互聯質量,各國網絡運營商均將其作為核心協議重點維護。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過渡句    下一篇 阿q精神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