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一大二公

目錄

概念定義

一大二公一大二公

「一大二公」是中國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提出的核心指導方針,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起,主要倡導者為時任領導人毛澤東。該方針中的「大」指規模大,「公」指公有化程度高,強調通過擴大農業生產組織規模和提高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來加速社會主義建設。


歷史背景

這一政策的提出與當時國內外形勢密切相關:

  • 國際環境:冷戰格局下,中國希望通過快速集體化趕超西方國家

  • 國內需求:為實現工業化積累資金,需要農業提供更多剩餘產品

  • 意識形態:追求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的理論實踐

  • 前導運動:1955年農業合作化運動已為公社化奠定組織基礎


主要內容

組織規模的「大」

  • 合併小型農業合作社為大型人民公社

  • 平均每個公社規模達5000戶左右(約為原高級社的30倍)

  • 實行「政社合一」體制,融合基層政權與經濟組織

公有程度的「公」

  • 生產資料全面公有化:土地、農具、牲畜等歸公社所有

  • 取消農民自留地和家庭副業

  • 推行「供給制與工資制相結合」的分配方式

  • 公共食堂等集體福利設施普遍建立


實施過程

1958年開始全面推行:

  • 8月北戴河會議通過《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

  • 短短3個月內全國74萬個合作社改組為2.6萬個人民公社

  • 99%的農戶被納入公社體系

  • 1960年代初因困難時期進行政策調整


影響與後果

經濟方面

  • 農業生產短期內出現混亂

  • 1959-1961年糧食產量連續下降

  • 農村經濟活力受到抑制

  • 農民積極性受挫

社會方面

  • 平均主義分配導致勞動效率低下

  • 公共食堂等制度引發諸多問題

  • 城鄉二元結構進一步固化


評價與調整

1962年後逐步修正:

  • 確立「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

  • 恢復農民少量自留地

  • 取消公共食堂

  • 1983年人民公社制度正式廢止

歷史評價呈現兩面性:

  • 正面:為工業化提供了原始積累

  • 負面:脫離實際的生產關係變革帶來經濟困難


相關概念

  • 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的統稱

  • 一平二調:公社化時期的平均主義分配和無償調撥

  • 農業合作化:公社化前期的漸進集體化過程

此政策作為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要實踐,為後來的農村改革提供了歷史經驗和教訓。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ntfs    下一篇 主流社會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