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五穀

目錄

定義與概念

五穀五穀

五穀是中國古代對主要糧食作物的統稱,指五種最重要的糧食作物。這一概念源自中國農耕文明,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基本食物的分類方式。五穀的具體所指在不同歷史時期和地區有所差異,但通常包括以下幾類作物:

  • 稻(水稻)

  • 黍(黃米)

  • 稷(小米)

  • 麥(小麥)

  • 菽(大豆)


歷史淵源

五穀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中國上古時期。《論語》中就有"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記載,顯示這一分類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形成。古代文獻如《周禮》、《孟子》等均有關於五穀的記載,反映了其在中國農業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具體種類解析

稻是五穀之首,主要分為粳稻和秈稻兩大類。水稻種植需要充足的水源,主要分佈在中國南方地區。稻米是中國南方人民的主食,營養豐富,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B群等營養成分。

黍又稱黃米,是一種耐旱作物,主要生長在中國北方乾旱地區。黍子顆粒較小,呈黃色,可用於煮粥或製作糕點。在古代,黍被視為重要的祭祀用品。

稷又稱小米,是中國北方傳統的主食作物之一。小米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易於消化吸收。在古代中國,稷被尊為"百穀之長"。

麥主要包括小麥和大麥,是北方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小麥磨成麵粉後可製作各種麵食,如饅頭、麵條等。麥類作物適應性強,在中國南北各地均有種植。

菽指豆類作物,主要是大豆。大豆富含優質植物蛋白和多種營養成分,可用於製作豆腐、豆漿等食品。豆類作物還能固氮肥田,對農業生態系統有重要意義。


文化意義

五穀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基礎,也是精神文化的象徵:

  1. 祭祀文化:古代帝王每年都要舉行祭天儀式,五穀是重要的祭品

  2. 語言文化:形成了"五穀豐登"、"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等成語

  3. 養生觀念:中醫認為五穀為養,是維持生命的基本食物

  4. 社會地位:古代以農立國,五穀收成好壞直接關係國家興衰


現代發展

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和飲食結構的變化,五穀的概念有所擴展:

  • 現代"五穀"常泛指各種糧食作物

  • 雜糧如玉米、高粱等也被納入廣義的五穀範疇

  • 出現了"五穀雜糧"的養生概念,強調飲食多樣化

  • 傳統五穀作物經過育種改良,產量和品質大幅提高


營養價值

五穀類食物是人體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具有以下營養特點:

  1. 富含碳水化合物,提供人體所需熱量

  2. 含有植物蛋白質,尤其是豆類蛋白質質量較高

  3. 提供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

  4. 脂肪含量低,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

  5. 含有多種礦物質如鈣、鐵、鋅等


相關俗語與典故

中國傳統文化中積累了大量與五穀相關的語言表達:

  • 五穀豐登:形容農業豐收的景象

  •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諷刺脫離勞動、缺乏常識的人

  • 社稷:古代國家的代稱,"社"指土神,"稷"指穀神

  • 穀物崇拜:古代農耕民族對糧食作物的敬畏之情

五穀作為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核心元素,不僅養育了中華民族,也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主義    下一篇 以儆效尤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