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教旨主義
概念定義

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是指一種嚴格遵循某種意識形態或宗教基本教義的思想體系和行為模式。該術語最初用於描述20世紀初基督教新教中堅持聖經絕對正確性的派別,後來擴展到其他宗教領域。
起源與發展
基督教原教旨主義
原教旨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1920年美國浸信會刊物《守望觀察者》中,用來描述那些反對現代主義神學、堅持聖經無誤論的基督徒。1910-1915年間出版的《基本要道》小冊子系統闡述了這一立場。
擴展到其他宗教
20世紀後期,"原教旨主義"概念逐漸被用來描述伊斯蘭教、猶太教等其他宗教中類似傾向的運動,成為跨宗教現象的學術用語。
主要特徵
絕對真理觀:認為本宗教的經典或教義是絕對真理,不容質疑或修正
排他性:強烈排斥其他信仰體系和現代價值觀念
復古傾向:主張回歸宗教的原始教義和實踐方式
對抗現代性:抵制世俗化、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影響
行動主義: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以實現宗教目標
各宗教中的表現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主張嚴格遵循《古蘭經》和聖訓
推行伊斯蘭教法(沙里亞法)
反對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
代表性組織:塔利班、基地組織等
基督教原教旨主義
堅持聖經字面無誤論
反對進化論,提倡創造論
強調末世論和基督再臨
代表性人物:傑里·法威爾等
猶太教原教旨主義
嚴格遵守猶太律法(哈拉卡)
反對任何形式的猶太教改革
在以色列定居點問題上持強硬立場
代表性群體:哈西德派等
印度教原教旨主義
鼓吹印度教至上主義
反對其他宗教在印度傳播
代表性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等
社會政治影響
積極方面
在道德淪喪時期提供精神支柱
強化宗教群體的身份認同
抵制極端世俗化的負面影響
消極方面
可能導致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
加劇文明衝突和社會分裂
阻礙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
侵犯人權特別是婦女權利
學術爭議
概念適用性:學者對將"原教旨主義"用於非基督教宗教是否恰當存在爭議
標籤效應:該詞常帶有負面含義,可能影響客觀研究
多樣性問題:不同宗教的原教旨主義表現形式差異很大
當代挑戰
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擊
現代科技發展與傳統教義的衝突
宗教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的關聯
多元社會中的宗教共存問題
相關概念區別
原教旨主義vs傳統主義:前者更積極對抗現代性
原教旨主義vs極端主義:前者是思想體系,後者是行為方式
原教旨主義vs復興主義:前者強調守成,後者強調革新
註:本文內容參考自百度百科相關條目,並進行了繁體轉換和內容整理。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