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外
員外的定義

員外,原為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屬於正員之外的官職,因此稱為「員外」。後來,這一詞彙逐漸演變為對地主、富商或地方上有錢有勢之人的尊稱,尤其在明清時期,成為民間對富裕階層的通俗稱呼。
員外的起源與歷史演變
(1)官職起源
員外最早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指正員官之外的副職或候補官員,稱為「員外郎」。
在隋唐時期,員外郎成為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的副職官員,屬於從五品或六品的職位。
(2)詞義演變
宋代以後,由於朝廷允許富戶捐官,許多地主或商人通過捐錢獲得「員外郎」的虛銜,以提高社會地位。
明清時期,「員外」逐漸脫離官職含義,成為對地方富豪的尊稱,類似於「老爺」或「財主」。
員外的社會地位
在封建社會,員外通常擁有大量土地、財富,並在地方上具有影響力。
他們可能擔任鄉紳、里長等職務,協助官府管理地方事務。
部分員外會資助學子、修建橋梁或寺廟,以提升名望,被稱為「善人」或「鄉賢」。
員外與文學形象
在古典小說、戲曲中,員外常被塑造成富態、慷慨或吝嗇的形象,例如:
《水滸傳》中的盧俊義,被稱為「玉麒麟盧員外」。
《西遊記》中,唐僧的父親陳光蕊曾被描述為「陳員外」。
民間故事中,員外常作為地主階級的代表,有時被描繪成刻薄貪財的反派角色。
員外與現代用法
現代中文中,「員外」一詞已較少使用,但在古裝劇、歷史小說中仍可見其蹤影。
在網路用語中,偶爾被幽默地用來形容「有錢人」或「土豪」。
相關詞彙
員外郎:古代官職,屬於六部副職。
鄉紳:地方上有聲望的人士,與員外身份相似。
財主:泛指富裕的地主或商人。
總結
「員外」一詞從最初的官職名稱,逐漸演變為對富裕階層的稱呼,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官制變遷與階級文化。其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多樣,既有正面也有負面,成為傳統社會中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