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小隱于野大隱於市

目錄

概念釋義

小隱于野大隱於市小隱于野大隱於市

「小隱于野,大隱於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隱逸思想的一種表述,意指隱居的方式和境界有所不同。

  • 小隱于野:指隱居於山林、鄉野等遠離塵囂的地方,追求清靜無為的生活。

  • 大隱於市:指隱居於繁華的都市之中,雖身處世俗卻能保持心靈的超脫,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歷史淵源

此觀念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隱逸文化,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

  • 道家思想影響:老子、莊子提倡「無為而治」,主張超脫世俗,但並未嚴格區分隱居的地點。

  • 晉代王康琚《反招隱詩》:「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首次明確提出「大隱於市」的概念。

  • 唐代白居易《中隱》詩:「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進一步闡釋隱逸的層次。


文化內涵

「小隱」與「大隱」代表不同的處世哲學:

  • 小隱于野

    • 適合追求純粹超脫、遠離世俗紛擾的人。

    • 代表傳統的隱士形象,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大隱於市

    • 強調在世俗中修煉心性,體現更高的精神修為。

    • 如諸葛亮隱居隆中卻心繫天下,或某些文人雖身居官場卻保持超然態度。


現實意義

現代社會中,「大隱於市」的觀念更具實用價值:

  • 鼓勵人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平靜。

  • 體現「入世而不染塵」的處世智慧,適用於職場、社交等場景。

  • 與現代心理學的「正念」(Mindfulness)理念有相通之處。


相關典故與人物

  • 陶淵明:代表「小隱」,辭官歸田,過著田園隱居生活。

  • 東方朔:漢代官員,以詼諧智慧周旋於朝廷,被視為「大隱」的代表。

  • 白居易:提出「中隱」概念,主張在官場中尋找平衡。


文學與藝術表現

  • 詩詞:歷代文人多有描寫隱逸生活的作品,如王維的山水詩、柳宗元的《江雪》。

  • 繪畫:中國山水畫中常見隱士題材,如「漁隱」「山居」等主題。

  • 戲曲:如《赤壁賦》中蘇東坡的曠達,體現「大隱」精神。


現代應用與啟發

  • 個人修養:在快節奏生活中,學會「大隱於市」的智慧,保持心靈的寧靜。

  • 企業管理:部分企業家推崇「隱逸管理」,以低調、超然的方式領導企業。

  • 城市生活哲學:如「慢生活」「極簡主義」等潮流,與「大隱」理念相契合。

「小隱于野,大隱於市」不僅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也是現代人可借鑒的生活智慧,強調無論身處何地,關鍵在於心境的超脫與自在。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小資    下一篇 小雅·正月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