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

目錄

人物簡介

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

柏拉圖(Πλάτων,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臘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創立的柏拉圖學院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為後世學院(Academy)的雛形。柏拉圖與其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


生平經歷

早年生活

柏拉圖出生於雅典一個富裕的貴族家庭,本名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柏拉圖」是其綽號,意為「寬闊的肩膀」。年輕時曾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詩歌、音樂、繪畫和體育。

師從蘇格拉底

約公元前407年,20歲的柏拉圖成為蘇格拉底的學生,跟隨其學習八年,這段經歷深刻影響了他的哲學思想。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處死後,柏拉圖離開雅典遊歷各地。

創辦學院

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在雅典創辦了著名的「柏拉圖學院」(Academy),這是西方歷史上第一所系統性傳授知識的高等學府,運作長達900多年。

晚年與逝世

晚年除教學外,柏拉圖繼續寫作並參與政治活動。公元前347年,80歲高齡的柏拉圖在參加一場婚宴時安詳離世,葬於他創辦的學院內。


主要著作

柏拉圖的著作多以對話體形式寫成,現存約35篇對話和13封書信,主要作品包括:

  • 《蘇格拉底的申辯》:記錄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辯護詞

  • 《理想國》(又譯《國家篇》):闡述其政治哲學和理想社會構想

  • 《會飲篇》:討論愛與美的本質

  • 《斐多篇》:描寫蘇格拉底臨終前的對話,探討靈魂不朽

  • 《巴門尼德篇》:討論「理型論」的難題

  • 《法律篇》:晚年作品,提出次於理想國的法治國家構想


哲學思想

理型論(Theory of Forms)

柏拉圖哲學的核心,認為可感知的物質世界是變動不居的幻象,真實存在的是永恆不變的「理型」(Ideas或Forms)。例如具體的「美」的事物只是「美本身」這一理型的摹本。

知識論

提出「回憶說」,認為學習是靈魂對理型的回憶。將知識分為四個層次:想像、信念、數學知識和理性知識。

靈魂三分說

將靈魂分為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對應理想國中的三個階層:統治者、衛士和生產者。

政治哲學

在《理想國》中提出哲學王統治的理想國家構想,主張由掌握真理的哲學家治理國家。


影響與評價

對西方哲學的影響

柏拉圖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範疇,懷特海曾稱「整個西方哲學史不過是對柏拉圖的一連串註腳」。其思想影響了基督教神學、伊斯蘭哲學和整個西方思想傳統。

教育貢獻

創辦的學院成為後世學術機構的典範,培養了包括亞里士多德在內的眾多學者。

後世評價

被譽為「西方思想之父」,其著作至今仍是哲學研究的核心文本。現代哲學中的觀念論、理性主義等流派都可追溯至柏拉圖思想。


軼聞趣事

  • 據傳柏拉圖原名亞里斯多克勒斯,因肩膀寬闊或額頭寬大而獲得「柏拉圖」(意為「寬闊」)的綽號

  • 在《蒂邁歐篇》中關於亞特蘭蒂斯的描述引發後世無數猜想

  • 據說他去世時正在寫作《克里提亞篇》,手稿被發現時筆還握在手中

  • 其學院遺址在現代雅典仍可參觀,位於Akademeia地區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木變石    下一篇 校草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