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錢(一種將非法所得合法化的行為)
定義與概念

洗錢(Money Laundering)是指將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通過各種手段掩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為。這一概念源自20世紀20年代美國黑手黨通過投幣洗衣店掩蓋非法收入的歷史。
洗錢的基本過程
處置階段(Placement)
這是洗錢的第一階段,指將犯罪所得投入金融系統。常見手法包括:
將大額現金拆分為小額存款(俗稱"化整為零")
購買高價值物品(如藝術品、珠寶等)
通過賭場將現金兌換為籌碼後再兌回
多層化階段(Layering)
通過複雜的金融交易掩蓋資金來源:
跨國資金轉移
頻繁轉賬和賬戶間資金調動
利用空殼公司進行虛假交易
整合階段(Integration)
將"洗淨"的資金重新注入經濟體系:
虛假投資項目
購買合法企業
發放虛假貸款
常見洗錢手法
金融機構洗錢
利用銀行保密制度漏洞
通過離岸賬戶轉移資金
虛構進出口貿易文件
商業洗錢
虛構交易或誇大交易金額
利用現金密集型企業(如餐飲、零售)
通過虛假發票掩蓋資金來源
其他手法
利用地下錢莊轉移資金
通過虛擬貨幣交易
賭場和博彩業洗錢
洗錢的危害
經濟危害
破壞金融秩序和經濟穩定
扭曲資源配置
導致資本外流
社會危害
助長犯罪活動(如毒品、貪腐)
損害社會公平正義
可能威脅國家安全
國際反洗錢體系
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
成立於1989年,是國際反洗錢和反恐融資最具權威性的組織,制定40項建議作為國際標準。
區域性組織
亞太反洗錢組織(APG)
歐盟反洗錢指令
埃格蒙特集團(金融情報機構合作平台)
中國反洗錢法律體系
主要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2007年實施)
《刑法》第191條(洗錢罪)
《金融機構反洗錢規定》
監管機構
中國人民銀行(主要監管機構)
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
各金融監管部門
反洗錢措施
金融機構義務
客戶身份識別(KYC)
大額和可疑交易報告
交易記錄保存
技術手段
交易監測系統
大數據分析
人工智能識別可疑模式
洗錢罪的刑事責任
根據中國刑法第191條,洗錢罪最高可處十年有期徒刑,並處洗錢數額5%-20%罰金。涉及恐怖活動犯罪的洗錢行為將從重處罰。
防範洗錢的個人責任
公眾應注意
不出借身份證和銀行賬戶
警惕不明來源的資金轉移要求
舉報可疑交易行為
未來挑戰與趨勢
新興技術帶來的挑戰
加密貨幣洗錢
暗網交易
智能合約被濫用
國際合作趨勢
加強跨境信息共享
統一監管標準
打擊避稅天堂
洗錢作為全球性問題,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通過法律、監管和技術手段構建立體防禦體系,維護金融秩序和經濟安全。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