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八達嶺長城

目錄

地理位置

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中國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距離北京市中心約80公里。這段長城地處燕山山脈與太行山脈交匯處,海拔高度約1015米,是居庸關的前哨陣地,素有「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之說。其地理位置極具戰略意義,自古便是通往山西、內蒙古、張家口等地的交通要道。


歷史沿革

八達嶺長城的修建歷史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燕國,當時已在此修築防禦工事。現存長城主要為明代建築,始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歷經八十餘年修建完成。明隆慶三年(1569年)至萬曆十年(1582年),抗倭名將戚繼光被調往北方,主持加固改建八達嶺長城,增建空心敵台等防禦設施。清代以後,長城的軍事功能逐漸弱化,八達嶺長城轉變為歷史文化遺產。1953年開始修復,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中國最早對遊客開放的長城段之一。


建築特色

八達嶺長城展現了明代長城建築的精華,其主要特徵包括:

  • 城牆結構:平均高7.8米,牆基寬6.5米,頂部寬5.8米,可容五馬並行或十人並進

  • 敵台設計:共43座敵台,間距約500米,分為空心敵台和實心敵台兩種

  • 關城布局:東窄西寬,呈梯形,面積約5000平方米,設有東西兩門

  • 防禦體系:包括城牆、敵樓、烽火台、關城、壕溝等完整防禦設施

  • 建築材料:主要使用條石和城磚砌築,內部填充碎石夯土


主要景點

關城

八達嶺關城為東窄西寬的梯形建築,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設有東西兩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均為明代原物。

敵樓

八達嶺長城現存敵樓43座,形制多樣。最著名的「北八樓」是八達嶺長城的最高點,海拔888米,被稱為「好漢坡」,因毛澤東「不到長城非好漢」詩句而聞名。

長城博物館

中國長城博物館位於八達嶺景區內,1994年建成開放,全面展示長城歷史、文化、建築及軍事防禦體系。

全周影院

採用360度環幕電影技術,放映長城主題影片,讓遊客沉浸式體驗長城歷史。


文化意義

八達嶺長城不僅是軍事防禦工程,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 民族象徵:成為中華文明和中國精神的象徵

  • 文學藝術:歷代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詩詞歌賦和藝術作品

  • 外交舞台:接待過5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被譽為「中國外交名片」

  • 世界遺產:1987年作為長城代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旅遊資訊

開放時間

  •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6:30-19:00

  •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7:00-18:00

交通方式

  • 自駕:京藏高速(G6)八達嶺出口

  • 公共交通:德勝門乘877路公交車或北京北站乘市郊鐵路S2線

遊覽路線

  1. 北線:關城至北十二樓,全長約3.7公里,難度較大

  2. 南線:關城至南七樓,全長約2.3公里,坡度較緩

票價信息

  • 旺季:40元人民幣

  • 淡季:35元人民幣

  • 纜車單程100元,往返140元


保護現狀

八達嶺長城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措施包括:

  • 定期維護:建立專業維修隊伍,按「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繕

  • 遊客管理:實行遊客流量控制,日最大承載量6.5萬人次

  • 科技保護:應用三維掃描、無人機監測等技術進行病害監測

  • 環境整治:周邊區域嚴格控制建設活動,保護歷史風貌


世界紀錄

八達嶺長城創造並保持多項世界紀錄:

  • 接待遊客最多的長城段,累計遊客超2億人次

  • 接待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最多的中國景點

  • 首個實現5G網絡全覆蓋的世界文化遺產景區

  • 首個在太空可識別的中國人工建築之一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井岡山    下一篇 北海公園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