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龍門石窟

目錄

概述

龍門石窟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與香山之間,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另外兩處為敦煌莫高窟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約公元493年),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持續營造達400餘年。2000年,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背景

開鑿起源

龍門石窟的開鑿與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密切相關。北魏皇室崇信佛教,為宣揚佛法,開始在龍門山崖壁上鑿窟造像。

歷代營造

  • 北魏時期:以古陽洞、賓陽中洞為代表,風格受印度犍陀羅藝術影響,佛像面容清秀,衣紋流暢。

  • 唐代:進入鼎盛時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龕是最著名的代表作,規模宏大,雕刻精湛。

  • 宋以後:營造活動減少,但仍有一些小型窟龕的修補和增刻。


主要洞窟與造像

古陽洞

  • 開鑿時間最早,保存了大量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記,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

  • 著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出自此洞。

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

  • 賓陽中洞:北魏皇家石窟的代表,主尊為釋迦牟尼佛,兩側有弟子及菩薩像。

  • 賓陽南洞與北洞:部分造像完成於唐代,風格趨於豐滿圓潤。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龕)

  • 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摩崖造像群,建於唐高宗時期。

  • 主尊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面容莊嚴慈祥,兩側有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雕像。

萬佛洞

  • 因洞內刻有15,000餘尊小佛像而得名,主尊為阿彌陀佛,體現唐代佛教淨土宗的盛行。


藝術特色

雕刻技法

  • 結合高浮雕、淺浮雕、線刻等多種技法,展現細膩的衣紋與神態。

  • 唐代造像風格趨於寫實,人物比例協調,表情生動。

佛教題材

  • 題材豐富,包括釋迦牟尼佛、彌勒佛、觀音菩薩、羅漢、天王等。

  • 部分洞窟反映當時的佛教宗派思想,如淨土宗、華嚴宗等。

書法藝術

  • 窟內存有大量造像題記,尤以「龍門二十品」最負盛名,是魏碑書法的代表作。


文化與宗教價值

  1. 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是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反映不同時期的宗教與審美變遷。

  2. 歷史研究資料:題記與碑刻為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提供珍貴史料。

  3. 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印度、中亞與中原藝術風格,體現絲綢之路的文化交融。


保護與現狀

  1. 自然與人為破壞:部分雕像因風化、雨水侵蝕及歷代戰亂受損。

  2. 現代保護措施

    • 設立保護區,控制遊客數量。

    • 採用科技手段監測環境變化,修復受損文物。


旅遊資訊

  •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建議遊覽時間為3-4小時。

  • 交通方式:從洛陽市區乘公交或出租車可達。

  • 最佳遊覽季節:春秋季氣候適宜,避開夏季高溫。

龍門石窟作為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瑰寶,不僅是佛教聖地,更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璀璨明珠,值得深入探訪與研究。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龍脊梯田    下一篇 blog(網路日誌)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