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被动语态

目錄

定義與概念

被动语态被动语态

被動語態(英文:Passive Voice)是一種語法結構,用於表示句子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而非執行者。在這種語法中,動作的執行者(即施事者)可以省略或用介詞短語表示。


基本結構

被動語態的基本結構由以下部分組成:

  1. 助動詞"be"(根據時態變化)

  2. 主要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

  3. (可選)由"by"引導的施事者短語

例如:

  • 主動語態:The cat ate the fish.(貓吃了魚)

  • 被動語態:The fish was eaten by the cat.(魚被貓吃了)


時態變化

被動語態可以應用於各種時態:

  1. 現在簡單式:am/is/are + 過去分詞

    • 例:The book is read by many students.(這本書被許多學生閱讀)

  2. 過去簡單式:was/were + 過去分詞

    • 例:The letter was sent yesterday.(信昨天被寄出了)

  3. 將來簡單式:will be + 過去分詞

    • 例:The project will be completed next week.(這個項目將於下週完成)

  4. 現在進行式:am/is/are being + 過去分詞

    • 例:The house is being painted now.(房子正在被粉刷)

  5. 過去進行式:was/were being + 過去分詞

    • 例:The road was being repaired when I passed by.(我經過時,道路正在被修復)


使用場合

被動語態通常在以下情況下使用:

  1. 強調動作承受者:當動作的承受者比執行者更重要時

    • 例:The new hospital was opened last month.(新醫院上個月開業了)

  2. 施事者不明或不重要:當不知道或不需說明誰執行動作時

    • 例:My car was stolen last night.(我的車昨晚被偷了)

  3. 客觀表述:在科學寫作或正式報告中,為了保持客觀性

    • 例: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實驗在控制條件下進行)

  4. 避免指責:當不想直接指出責任人時

    • 例:Mistakes were made.(犯了錯誤)


與主動語態的比較

被動語態與主動語態的主要區別在於:

  1. 焦點不同:主動語態強調施事者,被動語態強調受事者

  2. 結構不同:主動語態結構簡單直接,被動語態需要助動詞和過去分詞

  3. 使用頻率:在日常口語中,主動語態更常見;在學術和正式寫作中,被動語態使用更多


特殊形式

  1. 帶情態動詞的被動語態:情態動詞 + be + 過去分詞

    • 例:The work must be finished today.(這項工作必須今天完成)

  2. 短被動語態:省略施事者的被動句

    • 例:The window was broken.(窗戶被打破了)

  3. get型被動語態:用get代替be動詞,多用於非正式場合

    • 例:He got fired last week.(他上週被解僱了)


注意事項

使用被動語態時應注意:

  1. 避免過度使用:過多的被動語態會使文章顯得冗長乏味

  2. 保持一致性:在同一段落或文章中,不宜頻繁切換主動和被動

  3. 施事者明確時:若施事者重要且明確,通常應使用主動語態

  4. 歧義問題:某些被動句可能產生歧義,需謹慎使用


不同語言中的被動語態

被動語態存在於許多語言中,但形式各異:

  1. 漢語:常用"被"、"給"、"讓"、"叫"等字表示

    • 例:他被老師表揚了。

  2. 德語:與英語類似,但動詞變化更複雜

  3. 拉丁語:有專門的被動語態動詞詞尾

  4. 日語:通過動詞的受身形表示

被動語態是語言表達中的重要工具,正確使用可以使表達更加豐富和多樣。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虚拟明星    下一篇 财务挂账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