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十四行詩

目錄

起源與發展

十四行詩十四行詩

十四行詩(Sonnet)是一種起源於歐洲的抒情詩體,其名稱源自意大利語"sonetto",意為"小歌曲"。這種詩體最初出現在13世紀的意大利西西里宮廷,由詩人雅科波·達·倫蒂尼首創。14世紀時,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將十四行詩發展成熟,確立了其基本形式,因此意大利式十四行詩也被稱為"彼特拉克體"。


基本結構特徵

十四行詩最顯著的特徵是其嚴格的結構要求:

  • 行數固定:全詩必須由14行組成

  • 格律嚴謹:通常採用五音步抑揚格(iambic pentameter)

  • 分段結構:分為前八行(octave)和後六行(sestet)兩部分

  • 韻式多樣:不同傳統有各自的押韻規則


主要類型

意大利式十四行詩(彼特拉克體)

  • 前八行韻式:ABBA ABBA

  • 後六行韻式:CDE CDE 或 CDC DCD

  • 內容結構:前八行提出問題或情境,後六行解決或評論

英國式十四行詩(莎士比亞體)

  • 三段四行加一對句結構:ABAB CDCD EFEF GG

  • 最後的對句通常總結全詩或提出轉折

  • 由英國詩人薩里伯爵亨利·霍華德引入英語文學

斯賓塞體十四行詩

  • 韻式:ABAB BCBC CDCD EE

  • 得名於英國詩人埃德蒙·斯賓塞

  • 特點是使用連鎖韻(interlocking rhyme)


主題內容

十四行詩傳統上主要表現以下主題:

  • 愛情:特別是彼特拉克對勞拉的理想化愛情

  • 美與藝術:探討美的本質和藝術的永恆性

  • 時間與永恆:對抗時間流逝的主題

  • 死亡與不朽:通過詩歌追求不朽的名聲

  • 宗教與哲學:後期發展出的精神性主題


著名十四行詩人

意大利

  • 彼特拉克(1304-1374):被譽為"十四行詩之父"

  • 但丁(1265-1321):在《新生》中運用十四行詩

英國

  • 莎士比亞(1564-1616):創作154首十四行詩,確立英語十四行詩傳統

  • 約翰·多恩(1572-1631):創作宗教十四行詩

  • 彌爾頓(1608-1674):擴展十四行詩的主題範圍

其他地區

  • 路易斯·德·貢戈拉(西班牙)

  • 費爾南多·佩索阿(葡萄牙)

  • 亞歷山大·普希金(俄羅斯)


十四行詩在中國的發展

十四行詩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

  • 新月派詩人如聞一多、徐志摩等率先嘗試創作漢語十四行詩

  • 馮至被譽為"中國十四行詩的代表人物",其《十四行集》影響深遠

  • 當代詩人如鄭敏、屠岸等繼續發展這一形式

  • 漢語十四行詩在韻律和結構上有所調整,適應中文特點


藝術特色

十四行詩的藝術魅力在於:

  1. 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嚴格形式反而激發創造力

  2. 辯證結構:問題與解決、對比與轉折的內在張力

  3. 濃縮抒情:在有限空間表達深刻情感和思想

  4. 音樂性:嚴謹的韻律創造獨特的聲音效果


現代發展與變體

20世紀以來,十四行詩出現多種創新:

  • 自由十四行詩:打破傳統格律限制

  • 主題擴展:涵蓋社會、政治等新題材

  • 結構實驗:如"倒置十四行詩"(從尾讀到頭也成立)

  • 視覺十四行詩:結合圖像與文字的新型態

十四行詩作為一種經典詩體,經歷七個多世紀的發展,依然活躍在當代詩歌創作中,展現出持久的藝術生命力。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