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小靈通

目錄

小靈通概述

小靈通小靈通

小靈通(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是一種個人無線接入系統,由日本於20世紀90年代研發。這項技術採用微蜂窩無線技術,通過無線方式接入固定電話網,使傳統固定電話能夠在無線網絡覆蓋範圍內自由移動使用。在中國大陸,小靈通曾是一種廣受歡迎的廉價移動通信工具,最高峰時用戶數接近1億。


技術特點

小靈通系統具有以下主要技術特點:

  • 低功率發射:基站發射功率僅500毫瓦,手機發射功率僅10毫瓦

  • 高頻率使用:工作頻段為1900-1920MHz

  • 微蜂窩結構:基站覆蓋範圍小,通常為100-500米

  • 數字傳輸:採用32K ADPCM語音編碼,音質接近有線電話

  • 數據傳輸:支持最高64Kbps的數據傳輸速率


發展歷史

國際發展

小靈通技術起源於日本,1995年由日本郵政省(現總務省)命名為PHS。日本多家電信運營商曾大力推廣此項服務,但因3G網絡的快速發展,PHS在日本的市場份額逐漸萎縮。

中國大陸發展

  • 1998年:浙江餘杭首次開通小靈通業務

  • 2000-2006年:快速發展期,用戶數量急劇增長

  • 2006年底:用戶數達到峰值,約9300萬

  • 2009年:工信部要求小靈通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頻退網

  • 2014年: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全面關停小靈通服務


優缺點分析

優點:

  • 資費低廉:接近固定電話資費標準

  • 綠色環保:發射功率低,輻射小

  • 音質清晰:數字傳輸技術保障通話質量

  • 待機時間長:低功耗帶來更長待機

缺點:

  • 信號覆蓋有限:基站覆蓋範圍小,易出現盲區

  • 移動性差:高速移動時通話質量下降明顯

  • 功能單一:後期無法滿足多媒體業務需求

  • 漫遊限制:通常僅限本地使用


市場影響

小靈通在中國通信市場曾扮演重要角色:

  • 推動了無線市話技術的發展

  • 降低了移動通信門檻,使更多用戶享受無線服務

  • 促進了電信市場競爭,迫使移動運營商降低資費

  • 為3G/4G時代培養了大量移動通信用戶


退市原因

小靈通最終退出市場的主要原因包括:

  1. 技術落後,無法滿足現代通信需求

  2. 佔用寶貴的1900-1920MHz頻段資源

  3. 3G/4G網絡快速發展帶來的市場擠壓

  4. 運營商戰略調整,資源向新一代網絡轉移


文化影響

小靈通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通信產品,已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 "小靈通"名稱源自著名科幻作家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

  • 代表著中國通信業從固定電話向移動通信過渡的關鍵階段

  • 其"單向收費"模式對後續移動資費政策產生深遠影響

  • 在影視作品中常作為2000年代初期的時代標誌出現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小貼士    下一篇 小鳥球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