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InternetExplorer

目錄

概述

InternetExplorerInternet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簡稱IE)是微軟公司開發的一款圖形化網頁瀏覽器,曾長期作為Windows作業系統的預設瀏覽器。IE自1995年推出以來,在瀏覽器市場佔有率曾一度超過90%,成為網際網路時代最具影響力的瀏覽器之一。


發展歷史

早期版本(IE 1-IE 5)

IE最初是作為Windows 95的附加套件"Plus!"的一部分發布。1995年8月推出的IE 1.0基於Spyglass公司的Mosaic瀏覽器技術。IE 3.0(1996年)開始支持CSS和ActiveX控制項,IE 4.0(1997年)實現了與Windows Explorer的深度整合。

黃金時期(IE 6)

2001年隨Windows XP發布的IE 6達到了市場佔有率巔峰,最高時超過95%。這一版本改進了CSS支持、隱私功能和圖形處理能力,但也因安全漏洞和標準兼容性問題廣受批評。

後期發展(IE 7-IE 11)

2006年推出的IE 7首次加入標籤頁瀏覽功能。IE 8(2009年)強調標準兼容性,IE 9(2011年)引入硬體加速和HTML5支持。IE 11(2013年)是最終版本,性能大幅提升但市場份額已被Chrome等瀏覽器蠶食。


技術特點

渲染引擎

IE使用Trident作為其核心渲染引擎(又稱MSHTML),這一引擎直到Edge瀏覽器初期仍被沿用。Trident的特色是對ActiveX控制項的良好支持,但對W3C標準的兼容性長期落後於競爭對手。

功能特性

  • 支持ActiveX控制項(企業應用廣泛)

  • 早期獨有的條件註釋(Conditional Comments)功能

  • 整合Windows Update等微軟服務

  • 後期版本加入開發者工具、跟踪保護和硬體加速


市場影響與爭議

瀏覽器大戰

1990年代末,IE與Netscape Navigator展開"第一次瀏覽器大戰",微軟憑藉Windows系統捆綁策略最終勝出,但也因此引發反壟斷訴訟。

安全問題

IE 6因眾多安全漏洞被認為是"最不安全"的瀏覽器之一,微軟曾多次發布安全警告並最終推出IE 7強制升級。

標準兼容性爭議

IE長期對網頁標準支持不足,特別是CSS和HTML5方面,導致網頁開發者需要專門為IE編寫兼容代碼。


現狀與替代品

微軟於2015年推出Edge瀏覽器逐步取代IE。2020年8月,微軟宣布停止對IE 11的Teams等365服務支持;2022年6月15日,IE正式停止支持,僅在特定企業環境中保留兼容模式。


文化影響

IE因其緩慢的響應速度成為網絡文化中的調侃對象,衍生出"世界上最慢的瀏覽器"、"只用來下載其他瀏覽器"等網絡迷因。儘管如此,IE在推動互聯網普及和塑造早期網絡體驗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地位。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icq    下一篇 p2p軟體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