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國古代官職)

目錄

官職起源與沿革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國古代官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國古代官職)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中國唐代至宋代的重要宰相職銜,其起源可追溯至唐太宗時期。貞觀八年(634年),李靖因足疾上表請求退休,唐太宗特下詔令其「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意為等病情稍好後,每隔兩三日到中書門下參與政事決策。此處「平章」為商討處理之意,「平章事」即參與議政。

至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任命李勣為「太子詹事兼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是「同中書門下三品」稱號的首次出現。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以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自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正式官職稱號。


職能與地位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實質上是唐代集體宰相制度的核心成員。唐代實行多相制,以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僕射)為當然宰相,而「同平章事」則是授予其他官員參與宰相工作的加銜。其具體職能包括:

  1. 參與政事堂議政:與三省長官共同在政事堂(後改稱中書門下)討論國家重大決策。

  2. 審核詔令:對皇帝下達的詔令進行審議,有權封駁不妥當的詔書。

  3. 推薦官員:參與朝廷重要官員的任免推薦工作。

  4. 總領行政:協調三省六部及各寺監的行政事務。

在地位上,同平章事雖為加銜,但實際權力與三省長官相當,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成為宰相的主要稱號。


與其他宰相職銜的關係

唐代宰相制度複雜,同平章事與其他宰相職銜有以下關係:

  1. 與「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關係:兩者性質相同,均為使職宰相銜。初期多用「同三品」,因侍中、中書令為正三品;後因僕射被排除宰相行列且不帶「同中書門下三品」銜,大曆二年(767年)後「同平章事」成為統一稱號。

  2. 與「參知政事」的關係:唐初曾短期出現「參知政事」銜,後被「同平章事」取代。宋代則復設「參知政事」作為副相。

  3. 與「中書令」「侍中」的關係:安史之亂後,中書令、侍中多為勳臣節度使加銜,逐漸虛銜化,同平章事成為實際宰相。


唐代演變過程

唐代同平章事的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

  1. 初期(貞觀至武周):主要作為資歷較淺官員參與宰相工作的加銜,員額較少。

  2. 盛唐(玄宗時期):制度成熟,通常保持2-4人同時在任,如姚崇、宋璟等名相均以此銜執政。

  3. 中晚唐:數量增多,德宗時多達十餘人,權力分散。節度使帶同平章事銜(使相)現象普遍。

  4. 唐末:藩鎮勢力強大,同平章事銜泛濫,中央權威下降。


五代與宋代的延續

五代十國時期基本沿襲唐制,同平章事仍是主要宰相稱號。至宋代發展為更系統的制度:

  1. 北宋初期: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式宰相,參知政事為副相。元豐改制後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

  2. 南宋時期:改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左、右丞相,成為正式官名而非加銜。

  3. 遼金元影響:遼朝南面官系統、金朝初期也設同平章事,後被新制取代。


著名人物舉例

歷史上許多著名政治家曾任此職:

  1. 唐代:狄仁傑(武周時期)、姚崇、宋璟(開元賢相)、李德裕(牛李黨爭領袖)

  2. 五代:馮道(歷事五朝)

  3. 宋代: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王安石(變法主持者)


制度特點與影響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制度體現了以下特點:

  1. 靈活性:作為使職差遣,不受品級限制,便於皇帝選拔人才。

  2. 集體領導:多人共相制有利於防止權臣專政。

  3. 過渡性:從唐三省制到宋代中書門下制的橋樑。

  4. 影響深遠:為明清內閣大學士制度提供了歷史借鑑。

該官職的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中央官制從秦漢三公九卿制向隋唐三省制,再向明清內閣制的轉型過程,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千禧年    下一篇 善本(出版名詞)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