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囫圇吞棗

目錄

成語出處

囫圇吞棗囫圇吞棗

「囫圇吞棗」最早見於宋代《碧巖錄》及朱熹《答許順之書》,後經元代白珽《湛淵靜語》記載而廣為流傳。該成語通過生動比喻,諷刺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的態度。


字詞解析

  • 囫圇:完整、整個的意思,指未經分割的狀態

  • :不咀嚼直接咽下

  • :指帶核的水果,特指棗子

字面意思是「不嚼碎整顆棗子直接吞下」,引申為「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典故來源

元代白珽《湛淵靜語》記載:

有醫者稱「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少年思得兩全之法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食棗則吞而不嚼。」旁人譏笑:「你這是囫圇吞棗啊!」

故事生動展現了機械套用理論的荒謬,成為批判教條主義的經典寓言。


成語寓意

  1. 學習層面:批判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學習態度

  2. 處事層面:反對生搬硬套、機械化處理問題的方式

  3. 思維層面:強調分析消化的重要性,主張「學貴心悟」

與「生吞活剝」「食古不化」意義相近,與「融會貫通」「細嚼慢嚥」形成反義。


現代應用

  • 教育領域:警示填鴨式教學的弊端

  • 文化吸收:批評盲目引進外來文化不經消化的現象

  • 資訊處理:比喻網絡時代碎片化閱讀的淺薄傾向

  • 職場場景:指機械執行指令缺乏變通的工作方式


延伸思考

該成語反映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慎思明辨」的哲學思想。明代王廷相《慎言》強調:「自得之學,可以終身用之;記聞而有得者,衰則忘之矣。」與「囫圇吞棗」形成鮮明對比,突顯東方智慧對內化知識的重視。


錯誤用法辨析

常見誤用為「形容飢不擇食」或「比喻快速完成任務」,正確用法應專指「不經理解消化而機械接受」的負面含義。如:「讀理論著作切忌囫圇吞棗,必須反覆揣摩。」(正用)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四書五經    下一篇 塗鴉(戶外藝術行為)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