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是可忍,孰不可忍

目錄

成語出處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論語·八佾》,是孔子對魯國權臣季氏違反禮制的憤怒之語。原文如下: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成語釋義

  • 字面意思:如果這種事情都能容忍,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

  • 引申含義:表示對惡劣行為或嚴重事件的極度憤慨,強調無法容忍。


歷史背景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孫氏(季氏)掌握實權,卻僭越周禮,公然在自家庭院使用天子規格的「八佾舞」(64人舞蹈)。按照周禮:

  • 天子:八佾(八行八列,64人)

  • 諸侯:六佾(六行六列,36人)

  • 大夫:四佾(四行四列,16人)

季氏身為大夫卻用天子之禮,孔子認為這是嚴重的僭越行為,因此發出強烈譴責。


成語用法

  • 適用情境:多用於表達對嚴重不公、違背道德或法律之事的不滿與憤怒。

  • 例句

    • 「貪官污吏橫行,是可忍,孰不可忍!」

    • 「對方一再挑釁,是可忍,孰不可忍!」


文化影響

  • 儒家思想:體現孔子對「禮制」的重視,強調社會秩序不可僭越。

  • 現代應用:成為中文中表達強烈抗議的經典用語,常見於政治、社會議題的批評。


相關成語對比

成語意思用法差異
「忍無可忍」忍耐到極限,無法再忍側重個人情緒的爆發
「怒不可遏」憤怒難以抑制強調憤怒的情緒狀態
「是可忍,孰不可忍」對嚴重違規行為的強烈譴責多用於道德、禮制層面的批判

現代引申與爭議

  • 政治口號:曾被用作抗議外敵侵略或社會不公的標語(如抗日戰爭時期)。

  • 爭議使用:有時被過度泛用,可能削弱其原本的嚴肅性。


總結

「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僅是成語,更承載儒家對禮制與道德的堅持,至今仍是中文裡表達強烈抗議的經典用語。

成語出處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論語·八佾》,原文記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此處的「季氏」指魯國權臣季孫氏,他違反周禮,擅自使用天子規格的「八佾舞」(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的舞蹈),孔子對此極度憤慨,認為這種僭越行為若可容忍,則沒有什麼不可容忍之事。


成語釋義

  • 字面意思:如果這樣的事都能容忍,還有什麼事不能容忍?

  • 引申含義:表達對某種行為或現象的極度憤怒與無法忍受,常用於譴責違背原則、道德或法律的行為。


歷史背景

(1)周禮的等級制度

西周時期,禮樂制度嚴格規定:

  • 天子:八佾(八行八列,64人)

  • 諸侯:六佾(六行六列,36人)

  • 大夫:四佾(四行四列,16人)

季孫氏身為魯國大夫,卻使用天子規格的八佾舞,嚴重破壞禮制,因此孔子嚴厲批評。

(2)孔子的政治主張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強調恢復周禮以維護社會秩序。季孫氏的行為象徵禮崩樂壞,觸及孔子思想底線。


現代用法

「是可忍,孰不可忍」在現代語言中多用於以下情境:

  1. 譴責不公義行為:如貪腐、欺壓弱勢等。

    • 例句:「官員貪污公款,是可忍,孰不可忍!」

  2. 表達個人憤怒:對嚴重冒犯或背叛的反應。

    • 例句:「他竟背叛多年好友,是可忍,孰不可忍!」


相關成語與對比

  • 「忍無可忍」:側重個人忍耐達到極限,情緒化較強。

  • 「天理難容」:強調行為違背天理,道德譴責意味濃厚。

  • 「怒不可遏」:單純形容憤怒情緒,不涉及原則問題。


文化影響

  1. 文學作品:常見於歷史小說、政論文章,強化批判力度。

  2. 影視劇:多用於戲劇衝突高潮,凸顯角色憤怒或正義感。

  3. 政治語境:官方聲明中用以表達強硬立場,如抗議他國侵犯主權時使用。


誤用與注意事項

  • 正確用法:應用於原則性問題,而非瑣事。

    • ❌ 誤用:「他遲到十分鐘,是可忍,孰不可忍!」(過度誇張)

    • ✅ 正確:「政府濫用職權,是可忍,孰不可忍!」

  • 語氣強烈:通常用於書面或正式場合,日常對話較少使用。


總結

「是可忍,孰不可忍」源自孔子對禮制破壞的憤怒,至今仍是表達強烈譴責的經典成語。其核心在於對原則性問題的零容忍,適用於社會公義、道德底線等重大議題。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日產天籟    下一篇 曲突徙薪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