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血封喉(桑科植物(又名箭毒木))
基本資訊

見血封喉(學名:Antiaris toxicaria),又稱箭毒木,是桑科(Moraceae)見血封喉屬(Antiaris)的常綠喬木植物。這種植物主要分佈於熱帶地區,以其劇毒特性聞名,傳統上被用作製作毒箭的原料。
形態特徵
見血封喉樹高可達25-40米,胸徑達30-40厘米:
樹皮:灰色,略粗糙
小枝:幼時具有棕色柔毛
葉片:橢圓形至倒卵形,長7-19厘米,寬3-6厘米,表面深綠色,背面淺綠色
花朵:雌雄同株,雄花序托盤狀,雌花單生
果實:梨形,成熟時鮮紅至紫紅色,直徑約2厘米
分佈範圍
見血封喉主要分佈於:
中國: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東南亞:印度、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非洲:馬達加斯加
毒性與作用機制
見血封喉的毒性主要來自其乳汁中的多種強心苷類化合物:
主要毒素:α-antiarin、β-antiarin等
中毒症狀:心律不齊、心肌麻痺、呼吸困難、最終心臟停止
作用時間:毒液進入血液後可在20分鐘至2小時內致命
傳統用途:東南亞土著民族常用其汁液塗抹箭頭用於狩獵
生態價值
儘管有毒,見血封喉在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價值:
提供鳥類和其他動物的食物來源(果實)
樹冠為森林動物提供棲息地
作為熱帶雨林的組成部分,參與碳循環和水循環
藥用價值
現代研究發現見血封喉具有潛在藥用價值:
其毒素在嚴格控制劑量下可能具有強心作用
某些成分顯示出抗腫瘤活性
傳統醫學中用於治療某些皮膚病(需專業處理)
保護現狀
見血封喉的保護情況:
在中國被列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由於熱帶雨林破壞,其野生種群面臨威脅
部分地區已開始人工栽培以保護這一物種
文化意義
見血封喉在當地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東南亞某些民族視其為神聖的"殺手樹"
在傳統儀式中具有象徵意義
因其獨特毒性成為許多民間傳說的主角
注意事項
接觸見血封喉需極度謹慎:
避免皮膚直接接觸其汁液
不可嘗試食用任何部分
在野外遇到應保持距離觀察
中毒後需立即就醫,現代醫學有解毒方法
研究進展
近年來對見血封喉的研究包括:
毒素作用機制的分子水平研究
潛在藥用價值的開發
人工繁殖技術的改進
生態適應性研究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血滴子(小說描寫暗器) 下一篇 設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