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孀
定義與基本概念

遺孀是指丈夫去世後仍然在世的妻子。這個詞語通常用於正式或書面語境中,帶有一定的尊重意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遺孀具有特殊的社會地位和角色。
詞源與歷史演變
「遺孀」一詞由「遺」和「孀」兩個字組成:
「遺」有遺留、剩下的意思
「孀」專指寡婦這個詞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漢語,在歷代文獻中均有使用,如《禮記》等經典中就有相關記載。
社會地位與角色
傳統社會中的遺孀:
在封建時代,遺孀常被期望守節不再嫁
享有一定的家族地位,特別是如果有子女
可能面臨經濟和社會壓力
現代社會中的遺孀:
擁有完全的婚姻自主權
社會對再婚的態度更加開放
法律保障其財產繼承權
法律權利與保障
根據中國現行法律:
遺孀是第一順位法定繼承人
有權繼承丈夫的個人財產及夫妻共同財產中屬於丈夫的部分
享有撫卹金、養老金等福利待遇
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優先
文化習俗與傳統
喪葬禮儀中的角色:
在傳統喪禮中擔任重要角色
某些地區有特定的服喪期和行為規範
節日習俗:
清明節等節日有特殊的祭奠方式
部分地區有為遺孀設立的特定習俗
心理與社會支持
喪偶被認為是人生重大壓力事件之一
現代社會提供多種支持渠道:
心理諮詢服務
遺孀互助團體
社會福利機構援助
著名歷史遺孀案例
宋慶齡:孫中山先生的遺孀,成為重要政治人物
蔣方良:蔣經國先生的遺孀,低調度過餘生
傑奎琳·肯尼迪:美國總統肯尼迪遺孀,後改嫁
相關詞語辨析
寡婦:更口語化,可能帶有貶義
未亡人:更為文雅但略顯過時的說法
鰥寡:統稱喪偶者(男為鰥,女為寡)
文學藝術中的形象
遺孀形象在文學作品中常見:
代表忠貞(如《烈女傳》中的故事)
象徵悲劇色彩
現代作品中更多表現其獨立堅強的一面
統計數據
中國遺孀人口數量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平均喪偶年齡呈上升趨勢
城市遺孀的經濟狀況普遍優於農村
國際視角
不同文化對遺孀的態度差異:
印度某些地區曾有殉葬習俗
西方國家更早確立遺孀再婚的合法性
伊斯蘭國家有特定的「待婚期」規定
現代社會變遷
再婚率逐年上升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
遺孀自主權大幅提升
傳統觀念與現代價值觀並存
注:以上內容綜合參考相關百科資料及社會常識整理而成。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