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食色性也(漢語詞語)

目錄

概念溯源

食色性也(漢語詞語)食色性也(漢語詞語)

「食色性也」這一表述最早可追溯至中國古代典籍,其核心思想源自儒家經典《孟子》。《孟子·告子上》記載:「食色,性也」,意指飲食需求與情慾本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此觀點後被廣泛引用,成為闡述人類基本生理需求的經典表述。


語義解析

該成語由三個關鍵字構成:

  • :指代維持生命所需的飲食行為

  • :廣義包含性慾、情感需求及審美追求

  • 性也:強調這些特質屬於人類本性範疇

完整語義指「追求飲食與情愛滿足是人類天然的本能需求」,體現了古人對人性本質的樸素認知。


哲學內涵

此概念蘊含多重哲學層面:

  1. 自然人性觀:承認生理需求的正當性,反對壓抑本能

  2. 需求層級論:將生存與繁衍列為基礎需求

  3. 道德辯證:後世儒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發乎情,止乎禮」的修養論


文化演變

歷代對該觀念的詮釋呈現動態發展:

  • 先秦時期:孟子弟子告子提出作為性善論的對立觀點

  • 漢唐時期:被納入「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

  • 宋明理學:理學家強調需以道德規範引導本能

  • 近現代:成為人文主義討論人性解放的理論依據


社會影響

此觀念深刻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多個領域:

  • 醫學養生:形成「飲食男女,人之大欲」的保健理念

  • 文學藝術:成為描寫世俗生活的重要主題

  • 倫理學:奠定「存天理,節人欲」的辯證基礎

  • 民俗傳統:反映在婚嫁、飲食等生活禮俗中


現代詮釋

當代對該語詞的理解呈現新特徵:

  1. 心理學角度:對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生理需求層級

  2. 社會學視角:作為分析消費主義現象的文化符碼

  3. 性別研究:成為討論身體自主權的傳統依據

  4. 商業應用:廣泛運用於餐飲、婚戀等行業的營銷話術


常見誤區

需注意的認知偏差包括:

  • 誤認為出自孔子(實為告子觀點)

  • 簡單等同「縱慾主義」(忽略儒家節制主張)

  • 狹義理解「色」僅指性慾(忽略其審美內涵)

  • 忽視語境差異(古代「性」概念比現代更寬泛)


相關典故

重要文獻記載包括:

  • 《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 《孟子·告子》與告子的辯論記錄

  • 清代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的考據

  • 現代新儒學家馮友蘭的詮釋著作

此概念作為中國傳統人性論的核心表述,持續引發對自然本能與社會規範關係的思考。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顯學    下一篇 饕餮(傳說怪獸饕餮)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