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II
ASCII 的基本概念

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是基於拉丁字母的一套電腦編碼系統,主要用於顯示現代英語和其他西歐語言。它是最通用的信息交換標準,相當於國際標準 ISO/IEC 646。
ASCII 的發展歷史
ASCII 由美國國家標準學會(ANSI)制定,最初於1963年發布標準草案,1967年定案,最後一次更新則在1986年。ASCII 碼的產生是為了規範不同電腦系統間的數據交換,解決當時各廠商間編碼不統一的問題。
ASCII 的編碼結構
標準 ASCII 碼使用7位二進制數(共128個字符)來表示所有的大寫和小寫字母、數字0到9、標點符號,以及在美式英語中使用的特殊控制字符:
0~31及127:控制字符或通信專用字符
32~126:可顯示字符(包括字母、數字、符號等)
128~255:擴展 ASCII 字符(非標準部分)
ASCII 的控制字符
ASCII 碼中0-31分配給了控制字符,用於控制像打印機等一些外圍設備。這些字符不可顯示,但具有特殊功能,例如:
0(NULL):空字符
7(BEL):響鈴
8(BS):退格
9(HT):水平製表符
10(LF):換行
13(CR):回車
27(ESC):退出鍵
ASCII 的可打印字符
從32開始的字符是可打印字符:
32:空格(Space)
48-57:數字0-9
65-90:大寫字母A-Z
97-122:小寫字母a-z
其餘為各種標點符號、運算符號等
擴展 ASCII 碼
由於標準 ASCII 字符集只有128個字符,無法滿足其他語言需求,各廠商推出了擴展 ASCII 碼(128-255),用於表示特殊符號、外文字母和圖形符號。但這些擴展部分沒有統一標準,常見的有:
ISO 8859-1(Latin-1)
IBM 的代碼頁437
Windows-1252
ASCII 的應用領域
ASCII 碼在計算機領域應用廣泛:
文本文件存儲
網絡通信協議
程序設計中的字符處理
終端設備控制
數據交換的基礎格式
ASCII 與 Unicode 的關係
隨著計算機全球化,ASCII 的局限性日益明顯。Unicode 作為新的國際標準,完全兼容 ASCII(即 Unicode 的前128個字符與 ASCII 相同),但擴展支持了幾乎所有現代書寫系統的字符。
ASCII 藝術
ASCII 藝術是一種利用 ASCII 字符組合來創建視覺圖像的技術,常見於早期計算機顯示和現代文本界面中。這種藝術形式不需要圖形支持,僅用字符就能表現圖像。
ASCII 的現狀與未來
儘管 Unicode 已成為主流,ASCII 仍然在許多簡單應用和系統中廣泛使用,特別是在英語環境和計算機編程領域。由於其簡潔性和兼容性,ASCII 仍將長期存在於計算機系統中。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