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妓
定義與起源

營妓是指古代軍中為官兵提供娛樂服務的妓女,主要存在於中國歷史上。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當時軍隊長期駐紮或行軍作戰,為解決士兵生理需求及提振士氣,官方開始在軍中設置隨營妓女。
歷史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
營妓制度初現端倪,《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勾踐為激勵士氣,曾派遣婦女慰勞軍士,被視為營妓的雛形。
漢代制度化
漢武帝時期正式設立營妓制度,稱為「軍市妓」,由官方管理並分配至邊疆駐軍,成為軍隊固定配置。
唐宋時期
唐代營妓規模擴大,文人詩詞中常見描述,如杜甫《兵車行》提及「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間接反映軍中婦女的存在。宋代延續此制,但管理更趨嚴格。
明清演變
明代初期仍保留營妓,後期逐漸廢除。清代因滿族習俗不同,官方未正式設置營妓,但民間私娼隨軍現象仍存。
管理與運作
官方管轄:營妓多由軍隊將領或專職官員管理,登記造冊並定期考核。
來源途徑:包括戰俘妻女、罪臣家屬、貧困賣身者及自願入籍者。
服務內容:除性服務外,亦需參與勞役、歌舞表演等,部分具才藝者地位較高。
社會地位與影響
階層低下:營妓屬賤民階層,人身自由受限,後代常不得參加科舉。
軍隊士氣:一方面滿足士兵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能引發軍紀問題。
文化影響:成為文學作品題材,如《花間集》收錄多首描寫營妓的詞作。
著名事例
梁紅玉: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之妻,傳說曾為營妓,後從良並協助丈夫作戰。
薛濤:唐代才女,幼時因父罪沒入樂籍,後以詩文聞名,雖非嚴格意義上的營妓,但反映類似境遇。
消亡與爭議
明清後隨社會觀念變化及軍隊制度改革,營妓逐漸消失。歷代對其評價兩極:
支持觀點:認為有助穩定軍心,減少民間婦女受害。
批判觀點:譴責其壓迫女性,違反人倫。
現代研究
當代學者從性別史、軍事史角度重新審視營妓制度,探討其反映的社會結構與權力關係,相關研究見於《中國妓女史》等著作。
此制度作為歷史產物,展現古代軍隊的特殊文化與社會的複雜性。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