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的定義

電離輻射是指能夠直接或間接使物質電離的輻射,這類輻射攜帶足夠高的能量,可以從原子或分子中移除電子,從而產生離子對。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微波等)的主要區別在於其能量水平是否足以引起物質電離。
電離輻射的類型
α粒子輻射
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的帶正電粒子束,實質上是氦原子核。α粒子質量大、電荷高,在空氣中射程短(幾厘米),但電離能力強,一張紙即可阻擋。
β粒子輻射
高速運動的電子(β⁻)或正電子(β⁺)流。β粒子質量小,穿透力中等,在空氣中可達數米,通常需要幾毫米厚的鋁板阻擋。
γ射線
高能電磁波,波長極短(<0.01nm),不帶電荷。穿透力極強,需要厚重材料(如鉛、混凝土)有效屏蔽。
X射線
與γ射線性質相似但來源不同的人工產生電磁輻射,波長稍長(0.01-10nm)。醫療診斷中常用。
中子輻射
不帶電的中性粒子,主要來自核反應。中子與物質相互作用複雜,屏蔽需含氫物質(如水、石蠟)。
電離輻射的來源
天然輻射源
宇宙射線:來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
地殼中的放射性核素(鈾、釷、鉀-40等)
氡氣:地殼釋放的天然放射性氣體
人工輻射源
醫療應用:X光機、CT掃描、放射治療
核電站及核燃料循環
工業探傷、輻射滅菌
科研用粒子加速器
電離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電離作用
輻射將能量轉移給原子外殼層電子,使其脫離原子形成正離子,被擊出的電子可能附著其他原子形成負離子。
激發作用
輻射使原子電子躍遷到更高能級但不脫離,這種激發態可能通過發光等方式釋放能量。
次級效應
韌致輻射:高速電子被減速時產生X射線
特征X射線:原子內殼層電子被擊出後外層電子填補時發射
正電子湮滅:β⁺粒子與電子結合轉化為γ光子
電離輻射的度量單位
放射性活度(貝克勒爾,Bq)
表示放射性物質每秒衰變次數,1Bq=1次衰變/秒。
吸收劑量(戈瑞,Gy)
單位質量物質吸收的輻射能量,1Gy=1J/kg。
當量劑量(希沃特,Sv)
考慮輻射類型生物效應的劑量,Sv=Gy×輻射權重因子。
有效劑量(希沃特,Sv)
考慮不同組織敏感度的全身劑量評估。
電離輻射的生物效應
確定性效應
存在閾值的效應,劑量超過一定值必然發生,嚴重程度隨劑量增加:
放射病(噁心、嘔吐、造血障礙)
皮膚損傷(紅斑、潰瘍)
白內障
不育
隨機性效應
無閾值效應,發生概率與劑量相關:
致癌效應(白血病、甲狀腺癌等)
遺傳效應(影響後代)
電離輻射的防護原則
時間防護
減少暴露時間,劑量與時間成正比。
距離防護
利用輻射強度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規律。
屏蔽防護
根據輻射類型選擇適當屏蔽材料:
α輻射:無需特殊屏蔽
β輻射:低原子序數材料(如塑膠)
γ/X射線:高密度材料(鉛、混凝土)
中子:含氫材料(水、石蠟)加硼吸收熱中子
ALARA原則
合理可行盡量低(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電離輻射的應用領域
醫療應用
診斷:X射線攝影、CT、PET
治療:放射治療(鈷-60、直線加速器)
核醫學:放射性示蹤劑
工業應用
無損檢測(焊接缺陷檢查)
料位計、厚度計
食品輻照保鮮
能源領域
核電站發電
放射性同位素電池(航天器用)
科研應用
材料分析(X射線衍射)
考古年代測定(碳-14法)
分子生物學研究(放射性標記)
電離輻射的安全標準
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建議:
職業人員:5年內平均每年不超過20mSv,單年不超過50mSv
公眾成員:每年不超過1mSv
特殊情況可允許更高限值,但需嚴格控制
各國據此制定本國法規,中國採用《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