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淵
鼻淵概述

鼻淵,又稱「腦漏」,是中醫學對鼻竇炎的稱呼,指鼻竇內黏膜發炎,導致膿性分泌物積聚的病症。其主要症狀包括鼻塞、流膿涕、頭痛、嗅覺減退等,嚴重時可能影響記憶力和注意力。
鼻淵的病因
鼻淵的發病原因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外感風熱或風寒:感冒未及時治療,邪氣鬱積鼻竇。
肺脾虛弱:肺氣不足或脾虛濕盛,導致痰濕停聚鼻竇。
膽熱上犯:膽經鬱熱,熏蒸鼻竇,形成膿涕。
外傷或異物刺激:鼻部受傷或異物堵塞,引發感染。
鼻淵的主要症狀
鼻淵的典型表現包括:
鼻塞:單側或雙側鼻腔阻塞,呼吸不暢。
流膿涕:黃綠色膿性鼻涕,量多且黏稠。
頭痛:前額、眉間或顴部脹痛,低頭時加重。
嗅覺減退:鼻黏膜腫脹影響嗅覺功能。
其他症狀:如咳嗽、耳悶、記憶力下降等。
鼻淵的中醫辨證分型
中醫將鼻淵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肺經風熱型:鼻塞、黃涕、發熱、咳嗽,舌紅苔薄黃。
膽腑鬱熱型:鼻涕黃稠、口苦咽乾、頭痛劇烈,舌紅苔黃膩。
脾虛濕盛型:鼻涕白黏、頭暈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膩。
肺脾氣虛型:鼻涕清稀、易感冒、氣短乏力,舌淡苔白。
鼻淵的治療方法
5.1 中醫治療
內服中藥:
肺經風熱:辛夷清肺飲加減。
膽腑鬱熱:龍膽瀉肝湯加減。
脾虛濕盛:參苓白朮散加減。
肺脾氣虛:補中益氣湯合玉屏風散。
針灸療法:選取迎香、印堂、合谷等穴位,疏通鼻竅。
中藥外治:辛夷、蒼耳子等煎湯熏鼻,或使用鼻淵通竅顆粒。
5.2 西醫治療
抗生素:細菌感染時使用阿莫西林、頭孢類藥物。
鼻腔沖洗:生理鹽水清洗鼻腔,減少分泌物。
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反覆發作時,可考慮鼻內鏡手術。
鼻淵的預防與調護
避免感冒:注意保暖,增強免疫力。
飲食調理:少吃辛辣、油膩食物,多食健脾祛濕食材(如山藥、薏苡仁)。
保持鼻腔清潔:定期用溫鹽水清洗鼻腔。
戒煙限酒:減少對鼻黏膜的刺激。
鼻淵的併發症
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
中耳炎:膿涕經咽鼓管進入中耳。
腦膜炎:感染擴散至顱內(罕見但嚴重)。
慢性咳嗽:鼻後滴漏刺激咽喉。
鼻淵與過敏性鼻炎的區別
特徵 | 鼻淵(鼻竇炎) | 過敏性鼻炎 |
---|---|---|
鼻涕性質 | 黃綠色膿涕 | 清水樣鼻涕 |
鼻塞 | 持續性,較嚴重 | 間歇性,遇過敏原加重 |
頭痛 | 常見,部位固定 | 少見 |
病因 | 細菌或病毒感染 | 過敏原刺激 |
總結
鼻淵是一種常見的鼻部疾病,中醫認為與肺、脾、膽功能失調相關,治療需辨證施治。預防關鍵在於增強體質、避免外邪侵襲,若症狀持續應及時就醫,以免引發嚴重併發症。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黃帝內經(醫史文獻) 下一篇 bbq(燒烤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