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乙太網

目錄

乙太網概述

乙太網乙太網

乙太網(Ethernet)是一種計算機區域網路技術,由Xerox公司於1973年開發,後來與Intel和DEC公司共同完善。作為目前最普遍的區域網路標準,乙太網定義了網路連接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的硬體協議,廣泛應用於企業、家庭和數據中心等各種網路環境。


發展歷史

  • 1973年:Xerox PARC的Robert Metcalfe提出乙太網概念

  • 1980年:DEC、Intel和Xerox共同發布DIX乙太網標準(10Mbps)

  • 1983年:IEEE 802.3標準正式發布

  • 1990年代:快速乙太網(100Mbps)和千兆乙太網(1Gbps)相繼出現

  • 2000年代後:萬兆乙太網(10Gbps)、四萬兆(40Gbps)和十萬兆乙太網(100Gbps)陸續標準化


技術標準

乙太網遵循IEEE 802.3系列標準,主要技術規格包括:

傳輸速率演進

  • 標準乙太網:10 Mbps

  • 快速乙太網(Fast Ethernet):100 Mbps

  • 千兆乙太網(Gigabit Ethernet):1 Gbps

  • 萬兆乙太網(10 Gigabit Ethernet):10 Gbps

  • 更高速率:40Gbps、100Gbps、400Gbps

傳輸介質

  1. 同軸電纜:早期使用,現已淘汰

  2. 雙絞線

    • 3類線(Cat3):支持10Mbps

    • 5類線(Cat5):支持100Mbps

    • 超5類線(Cat5e):支持1Gbps

    • 6類線(Cat6):支持10Gbps(短距離)

  3. 光纖:多用於高速長距離傳輸


工作原理

乙太網採用CSMA/CD(載波偵聽多路訪問/衝突檢測)機制:

  1. 載波偵聽:發送前檢測線路是否空閒

  2. 多路訪問:多台設備共享同一傳輸介質

  3. 衝突檢測:發生衝突時隨機等待後重發


幀結構

乙太網數據幀包含以下字段:

  • 前導碼(7字節):同步時鐘

  • 幀起始定界符(1字節):標記幀開始

  • 目的MAC地址(6字節)

  • 源MAC地址(6字節)

  • 類型/長度(2字節)

  • 數據(46-1500字節)

  • 幀校驗序列(4字節):CRC校驗


拓撲結構

  1. 匯流排型:早期同軸電纜連接方式

  2. 星型:通過交換機/集線器連接

  3. 樹型:多級星型結構組合


交換技術

現代乙太網主要使用交換技術:

  • 交換機:每個端口獨享帶寬

  • 全雙工通信:同時收發數據

  • VLAN:虛擬區域網路劃分

  • 生成樹協議(STP):防止環路


應用領域

  1. 企業網路:辦公室區域網路

  2. 數據中心:伺服器連接

  3. 工業控制:工業乙太網

  4. 家庭網路:寬帶接入

  5. 電信網路:承載網技術


優勢特點

  • 成本低廉:設備和線纜價格低

  • 易於部署:安裝維護簡單

  • 兼容性強:不同速率設備可共存

  • 擴展性好:從10M到100G平滑升級


未來發展

  1. 速率提升:向800Gbps和1.6Tbps發展

  2. 時延降低:時間敏感網路(TSN)技術

  3. 能效提高:節能乙太網(EEE)

  4. 應用擴展:車載乙太網、物聯網等新領域

乙太網經過40多年發展,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有線網路技術,持續演進以滿足不斷增長的數據傳輸需求。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中文功能變數名稱    下一篇 伺服器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