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風暴潮(災害性自然現象)

目錄

定義與概述

風暴潮(災害性自然現象)風暴潮(災害性自然現象)

風暴潮是指由強烈大氣擾動(如熱帶氣旋、溫帶氣旋等)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現象。這種現象通常伴隨颱風或颶風出現,是沿海地區最嚴重的海洋災害之一。當風暴潮與天文大潮疊加時,往往會造成災難性後果,導致沿海地區大範圍淹水、堤壩潰決和重大人員傷亡。


形成機制

氣壓因素

低氣壓中心會使海平面上升,氣壓每下降1百帕,海平面約上升1厘米。強烈熱帶氣旋中心氣壓可低至900百帕以下,導致海平面顯著抬高。

風力作用

持續強風會將海水向岸邊堆積,特別是在向岸風(即風向指向陸地)情況下。風速越大、持續時間越長,海水堆積效應越明顯。

地形影響

海岸地形對風暴潮強度有重要影響:

  • 喇叭口形海灣(如錢塘江口)會放大潮位

  • 大陸架平緩區域(如孟加拉灣)利於海水堆積

  • 岸線走向與風向垂直時效應最強


主要類型

熱帶氣旋引起的風暴潮

多發生於夏秋季節,特點是:

  • 來勢猛

  • 速度快

  • 強度大

  • 破壞力強主要影響地區包括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等熱帶氣旋活躍區域。

溫帶氣旋引起的風暴潮

多發生於春秋季節,特點是:

  • 增水過程較緩慢

  • 持續時間較長

  • 影響範圍較廣常見於北海、波羅的海等中高緯度海域。


災害特徵

水位異常升高

風暴潮可使正常潮位升高數米:

  • 一般風暴潮:2-3米

  • 強烈風暴潮:5-6米

  • 極端情況:可達7米以上

複合型災害

常與以下災害形成災害鏈:

  1. 巨浪侵蝕海岸

  2. 海水倒灌淹沒低地

  3. 破壞防護工程

  4. 引發次生地質災害

破壞形式

  • 物理衝擊:摧毀建築、碼頭等設施

  • 鹽水入侵:污染淡水資源、破壞農田

  • 生態影響:改變海岸帶生態系統


全球重大風暴潮災害

1970年孟加拉風暴潮

  • 死亡人數:約30萬

  • 最大增水:9米

  • 淹沒區域:恆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區

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美國)

  • 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

  • 新奧爾良市80%面積淹水

  • 堤防系統大規模失效

中國歷史重大災害

  • 1922年汕頭風暴潮:死亡約7萬人

  • 1994年9417號颱風:浙江沿海損失慘重


預警與防禦

監測預報技術

現代預警系統包括:

  • 衛星遙感監測

  • 數值預報模型

  • 沿岸潮位站網絡

  • 浮標觀測系統

工程防禦措施

  • 海堤與防波堤建設

  • 沿海防護林帶

  • 風暴潮閘門系統

  • 城市排水系統改造

非工程措施

  • 災害風險區劃

  • 應急避難預案

  • 公眾教育與演練

  • 保險分擔機制


氣候變化影響

全球變暖可能導致:

  • 熱帶氣旋強度增加

  • 海平面上升加劇風暴潮影響

  • 極端事件頻率提高研究顯示,到2100年某些地區百年一遇的風暴潮可能變為十年一遇。


研究與國際合作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精細化數值模擬

  • 複合型災害機理

  • 風險評估方法國際組織如UNESCO-IOC推動全球預警系統建設,共享觀測數據和預報技術。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面積    下一篇 馬口魚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