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有引力定律
定律定義

萬有引力定律(Newton's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是艾薩克·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提出的物理學基本定律。該定律表述為:任何兩個質點之間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數學表達式為:F = G × (m₁m₂)/r²其中:
F 表示兩物體間的引力大小
G 為萬有引力常數(約6.67430×10⁻¹¹ N·m²/kg²)
m₁ 和 m₂ 分別是兩物體的質量
r 是兩物體質心間的距離
發現歷史
牛頓的靈感來源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源於牛頓對蘋果落地現象的思考(約1666年),結合他對月球運動的研究。牛頓意識到使蘋果落地的力與維持月球繞地球運轉的力本質相同。
前人研究基礎
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定律(1609-1619年)
伽利略對自由落體的研究(1638年)
胡克等人關於平方反比力的猜想(1670年代)
正式發表
1687年,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系統闡述了這一定律,並用數學方法證明了開普勒定律是其必然結果。
物理意義
普遍性:適用於宇宙中所有具有質量的物體,從微小粒子到天體運動
相互性:引力總是成對出現,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非接觸力:不需要介質傳遞,能通過真空發揮作用
時效性: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作用以光速傳播
適用條件
適用於質點或可視為質點的物體
對均勻球體,可將其質量視為集中在球心
在弱引力場、低速(遠低於光速)情況下精確成立
當涉及強引力場或高速運動時,需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修正
實際應用
天體力學
計算行星軌道
預測彗星回歸
解釋潮汐現象(日月引力引起)
航天工程
衛星軌道設計
宇宙速度計算(第一宇宙速度7.9km/s等)
深空探測器軌跡規劃
地球科學
重力勘探(探測礦藏)
研究地球形狀和重力場變化
分析地殼運動
現代科技
GPS定位系統的相對論修正
引力波探測(LIGO等項目)
研究星系旋轉曲線(暗物質問題)
驗證實驗
卡文迪許扭秤實驗(1798年):
首次在實驗室測得G值
驗證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準確性
被稱為"稱量地球的實驗"
行星軌道觀測:
海王星的發現(1846年)
水星近日點進動(部分需廣義相對論解釋)
現代精密測量:
激光測月(地月距離精確測量)
衛星重力梯度測量
與相對論關係
牛頓力學的侷限:
無法解釋水星近日點異常進動
未考慮引力傳播速度(瞬時作用假設)
在強場高速情況下出現偏差
廣義相對論的發展(1915年):
愛因斯坦將引力解釋為時空彎曲效應
在弱場低速下退化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成功預測引力透鏡、黑洞等現象
常數測定
萬有引力常數G是最難精確測量的基本物理常數之一:
年份 | 研究者 | G值(×10⁻¹¹N·m²/kg²) | 不確定度 |
---|---|---|---|
1798 | 卡文迪許 | 6.74 | ±0.05 |
1982 | 中國羅俊團隊 | 6.6726 | ±0.0005 |
2014 | CODATA推薦值 | 6.67408 | ±0.00031 |
2018 | 最新測量值 | 6.67430 | ±0.00015 |
測量難點在於引力極其微弱,易受環境干擾。
特殊現象
引力異常:
某些地區重力值與理論計算不符
可能指示地下密度異常或新物理現象
暗物質問題:
星系旋轉曲線與可見物質計算結果不符
推測存在不發光的"暗物質"提供額外引力
第五種力假說:
有實驗暗示可能存在偏離平方反比的力
尚無確鑿證據,仍在研究中
文化影響
科學革命標誌:確立了自然規律的普適性和數學化描述
哲學影響:打破了"天上"與"地上"物理的區分
文學藝術:成為理性主義和科學精神的象徵
教育意義:中學物理核心內容,科學思維培養範例
萬有引力定律不僅是物理學的基石,其發現過程也展現了科學家如何通過觀察、假設和數學推導揭示自然奧秘的典範。時至今日,它仍然是工程應用的重要工具和理論研究的出發點。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