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
定義與概述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種遺傳性出血性疾病,由於血液中缺乏特定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受傷後出血時間延長,甚至可能出現自發性出血。該病主要分為血友病A(缺乏凝血因子VIII)和血友病B(缺乏凝血因子IX),其中血友病A更為常見。
病因與遺傳方式
2.1 病因
血友病是由於凝血因子基因突變導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或功能異常。
血友病A:F8基因突變,導致凝血因子VIII缺乏。
血友病B:F9基因突變,導致凝血因子IX缺乏。
2.2 遺傳方式
X染色體隱性遺傳:致病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男性(XY)僅需一個異常X染色體即可發病,女性(XX)需兩個異常X染色體才會發病,因此男性患者更為常見。
女性攜帶者:若女性攜帶一個異常X染色體,通常不會發病,但可能將致病基因傳給下一代。
臨床表現
血友病的症狀嚴重程度取決於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
3.1 輕度血友病
凝血因子活性為正常值的5%-40%。
通常僅在嚴重創傷或手術後出血不止。
3.2 中度血友病
凝血因子活性為正常值的1%-5%。
輕微受傷後可能出血,偶爾自發性出血。
3.3 重度血友病
凝血因子活性低於正常值的1%。
頻繁自發性出血,常見於關節、肌肉和內臟(如消化道、顱內出血)。
3.4 常見出血部位
關節出血(血友病性關節病):膝、踝、肘關節最常受累,反覆出血可導致關節變形。
肌肉出血:形成血腫,壓迫神經或血管。
其他部位出血:鼻出血、牙齦出血、尿血等。
診斷方法
4.1 實驗室檢查
凝血功能檢測:
凝血酶原時間(PT)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延長。
凝血因子活性測定:
血友病A:凝血因子VIII活性降低。
血友病B:凝血因子IX活性降低。
4.2 基因檢測
用於確認基因突變類型,尤其適用於家族遺傳諮詢。
治療方法
5.1 替代療法
輸注凝血因子濃縮製劑:
血友病A:補充凝血因子VIII。
血友病B:補充凝血因子IX。
預防性治療:定期輸注凝血因子,減少自發性出血。
5.2 藥物治療
抗纖溶藥物(如氨甲環酸):用於黏膜出血(如口腔、鼻出血)。
去氨加壓素(DDAVP):適用於輕度血友病A,可暫時提高凝血因子VIII水平。
5.3 新興療法
基因治療:通過病毒載體導入正常凝血因子基因,目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併發症與預防
6.1 常見併發症
關節病變:長期出血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
抑制物產生:部分患者輸注凝血因子後產生抗體,降低治療效果。
感染風險:過去因血液製品污染可能感染HIV或肝炎病毒,現已嚴格篩查。
6.2 預防措施
避免創傷:減少劇烈運動,使用防護裝備。
定期檢查:監測凝血因子活性和關節健康。
遺傳諮詢:有家族史者應進行基因檢測和產前診斷。
預後與生活管理
預後:隨著現代治療手段進步,患者壽命已接近正常人,但需終身管理。
生活建議:
保持健康體重,減輕關節負擔。
選擇低風險運動(如游泳、散步)。
隨身攜帶醫療警示卡,註明病情和治療方案。
社會支持與研究進展
患者組織:許多國家設有血友病協會,提供醫療援助和心理支持。
研究進展: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有望未來根治血友病。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血友病(http://baike.baidu.com/view/1003.htm)
世界血友病聯盟(WFH)指南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遵醫囑。)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