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生理學術語)
概念定義

視覺是指通過視覺系統接收外界環境中光波刺激,經中樞神經系統加工後產生對物體形狀、顏色、明暗、運動等特性的感知過程。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感覺之一,視覺提供了約80%的外界信息輸入,是生物體與環境互動的關鍵生理功能。
視覺形成機制
光線傳導路徑
角膜折射:光線首先通過角膜發生折射
瞳孔調節:虹膜控制瞳孔大小調節進光量
晶狀體聚焦:通過睫狀肌調節晶狀體曲度實現精準聚焦
玻璃體傳導:光線穿過玻璃體到達視網膜
視網膜感光處理
感光細胞轉換:視桿細胞(約1.2億個)負責暗視覺,視錐細胞(約600-700萬個)負責明視覺和色覺
雙極細胞傳導:連接感光細胞與神經節細胞
神經節細胞整合:約100萬個神經節細胞形成視神經
視覺中樞傳導
視神經交叉(視交叉處部分纖維交叉)
外側膝狀體中轉(丘腦部分)
視放射傳導至初級視皮層(枕葉17區)
高級視皮層進行信息整合(18、19區)
視覺功能特性
視力(視敏度)
標準1.0視力可分辨1角分視角的細節
中心凹處視敏度最高(僅含視錐細胞)
周邊視力主要依賴視桿細胞,敏度較低
色覺功能
三色理論:三類視錐細胞分別敏感於短(S,420-440nm)、中(M,530-540nm)、長(L,560-580nm)波長
色盲類型:紅綠色盲(最常見)、藍黃色盲、全色盲
色覺異常發生率:男性約8%,女性約0.5%
適應能力
明適應:從暗處進入亮處約需1分鐘調節
暗適應:完全適應黑暗環境需30-40分鐘
瞳孔反射:強光下瞳孔2秒內縮小,直徑可從8mm變至1.5mm
視覺發育特點
嬰幼兒期
新生兒視力僅0.02-0.05
3個月出現色覺能力
6個月建立立體視覺
3歲視力達0.6-0.8
發育關鍵期
視覺系統可塑性關鍵期為出生至8歲
單眼剝奪性弱視最易發生在3歲前
12歲後視功能發育基本完成
常見視覺異常
屈光不正
近視:眼軸過長或屈光力過強
遠視:眼軸過短或屈光力不足
散光:角膜曲率不均
老花:晶狀體彈性下降(通常40歲後出現)
其他障礙
夜盲症:視桿細胞功能異常
視野缺損:青光眼、視神經病變等導致
複視:眼外肌協調異常
視覺失認:大腦損傷導致無法識別物體
視覺研究進展
神經科學發現
發現視皮層功能分區(如V1-V5區)
闡明視覺信息平行處理機制
揭示視覺可塑性神經機制
技術應用
人工視網膜技術(視網膜假體)
視覺神經修復研究
虛擬現實視覺反饋系統
計算機視覺模擬研究
註:以上內容綜合參考百度百科相關條目及現代視覺生理學研究成果編寫,已轉換為繁體中文表述。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