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面部黑變病)
定義與概述

黃褐斑(Chloasma),又稱「面部黑變病」,是一種常見於面部的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其主要特徵為面部出現對稱分布的黃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多發生於女性,尤其育齡期婦女多見。在亞洲人群中發病率較高,屬於獲得性色素代謝異常性疾病。
病因學
黃褐斑的發病機制複雜,主要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內分泌因素
雌激素水平升高是主要誘因,常見於妊娠(稱「妊娠斑」)、口服避孕藥使用期間
甲狀腺功能異常也可能導致色素代謝紊亂
紫外線照射
紫外線(特別是UVA)可激活酪氨酸酶活性,刺激黑色素細胞增殖
遺傳傾向
約30-50%患者有家族史,HLA-DQB1*03等位基因可能與易感性相關
其他因素
化妝品使用不當(含刺激性成分)
慢性肝病(中醫稱「肝斑」)
精神壓力與睡眠障礙
某些藥物(如抗癲癇藥)的副作用
臨床表現
皮損特徵
顏色:淡褐色至深褐色,初起色淺,隨病程加深
形態:邊緣清晰但不規則,可呈蝶翼狀分布於雙頰(故稱「蝴蝶斑」)
部位:好發於顴骨、前額、鼻樑、上唇等曝光部位,偶見於前臂
分型標準
按深度分類:
表皮型:伍氏燈下色素增強
真皮型:伍氏燈下色素無明顯變化
混合型:兼具兩者特徵
按發病部位分類:
中央型(面部中央區)
頰骨型(雙頰突出部位)
下頜型(下頜輪廓線)
診斷與鑑別診斷
診斷要點
典型臨床表現
伍氏燈檢查輔助判斷色素深度
皮膚鏡可見網狀色素沉著伴瀰漫性背景
需鑑別疾病
疾病名稱 | 鑑別特徵 |
---|---|
太田痣 | 出生即有,青灰色斑片,好發於三叉神經分布區 |
雀斑 | 點狀褐色斑,夏季加深,有家族史 |
炎症後色素沉著 | 有原發皮膚病史,邊界與原皮損一致 |
黑變病 | 網狀灰褐色斑,伴毛細血管擴張 |
治療方案
藥物治療
外用製劑:
氫醌(2-4%濃度):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維A酸類(0.025-0.1%):促進角質代謝
複方製劑(如Kligman配方:氫醌+維A酸+糖皮質激素)
口服藥物:
氨甲環酸(250mg bid):抑制纖溶酶原/黑色素細胞相互作用
維生素C/E:抗氧化輔助治療
物理治療
化學剝脫:果酸(20-70%)、水楊酸等
激光治療:Q開關Nd:YAG激光(1064nm)、皮秒激光
強脈衝光(IPL):針對表淺色素
中醫治療
辨證論治:
肝鬱氣滯型:逍遙散加減
腎陰不足型:六味地黃丸加減
外治法:中藥面膜(白芷、白朮、白茯苓等)
預防與護理
防曬措施
每日使用廣譜防曬霜(SPF≥30,PA+++)
物理遮擋(帽子、遮陽傘)
皮膚護理
選用溫和潔面產品
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妝品
保持充足睡眠(23點前入睡)
飲食調理
多食富含VC果蔬(獼猴桃、番茄)
限制感光食物攝入(芹菜、香菜等)
預後與轉歸
病程慢性,易復發(夏季加重率達60%)
早期治療效果較好,真皮型療效較差
妊娠相關黃褐斑產後可能自行淡化
規範治療下,70%患者可獲明顯改善
註:本文資料參考自臨床診療指南及權威皮膚病學專著,具體治療請遵醫囑。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麻風病 下一篇 黑色幽默(文學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