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餅
定義與起源

喜餅是中國傳統婚嫁習俗中的重要食品,又稱「嫁女餅」或「婚禮餅」,主要用於訂婚、結婚時男方贈送女方親友,以示慶賀與分享喜悅。
歷史沿革
喜餅習俗可追溯至三國時期,相傳諸葛亮為安定南蠻,以麵粉製成饅頭代替人頭祭祀,後演變為婚慶用品。唐代開始出現專門的婚慶糕點,宋代逐漸形成送餅定親的習俗,明清時期發展成熟。
主要種類
按地域分類
廣式喜餅:皮薄餡多,常見有蓮蓉、豆沙等甜味餡料
潮式喜餅:酥皮多層,特色品種如腐乳餅、綠豆餅
閩南喜餅:大而圓,常用肉餡、芝麻等鹹甜口味
台式喜餅:融合中西風格,常見鳳梨酥、太陽餅等
按餡料分類
甜味喜餅:蓮蓉、豆沙、棗泥、鳳梨等
鹹味喜餅:肉鬆、火腿、蛋黃、香菇等
混合口味:鴛鴦餅(一半甜一半鹹)
文化寓意
圓形設計:象徵圓滿、團圓
紅色包裝:代表喜慶吉祥
雙數贈送:寓意成雙成對
分食習俗:分享喜氣,宣告婚訊
現代演變
當代喜餅呈現多元化發展:
西式餅乾、巧克力逐漸融入傳統喜餅禮盒
個性化定制服務興起,可印新人照片或婚禮LOGO
環保包裝、健康低糖等概念受到重視
線上預訂、全國配送成為新趨勢
選購與贈送禮儀
數量講究:通常以6、8、12等吉利數字組合
贈送時機:訂婚時由男方送至女方家,婚禮前分發親友
回禮習俗:部分地區女方會將部分喜餅回贈男方
保存期限:傳統喜餅約7-15天,現代包裝可達1-3個月
著名品牌
香港:奇華、美心
台灣:郭元益、大黑松小倆口
廣東:蓮香樓、廣州酒家
福建:黃則和、鼓浪嶼餡餅
相關禁忌
避免單數贈送
不宜選擇白色或黑色包裝
喪期內家庭通常不收喜餅
部分地區有「姑不接,姨不送」的習俗
隨著時代變遷,喜餅仍是華人婚禮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保留傳統寓意,又不斷融入現代元素,成為連接古今的甜蜜紐帶。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