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土著

目錄

定義與概念

土著土著

「土著」一詞通常指世代居住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的原住民族群,這些族群在現代國家形成之前就已長期定居於該地。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土著是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與外來移民形成對比。

在國際語境中,對應的英文詞彙為"indigenous peoples",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常使用此術�來指稱全球各地的原住民族群。土著群體通常具有獨特的語言、文化傳統和社會組織形式,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有著深厚的歷史聯繫。


歷史淵源

土著群體的歷史往往可以追溯至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以前。許多土著民族在殖民時代之前就已建立了成熟的社會體系:

  • 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各部落在歐洲殖民者到達前已發展出多樣化的文明

  • 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據考證已在大洋洲大陸生活了超過5萬年

  • 台灣的原住民族群在南島語系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歷史可追溯至數千年前

殖民擴張時期,全球許多土著群體遭受了土地剝奪、文化壓迫甚至種族滅絕的命運。這一歷史創傷至今仍在影響土著社群與現代國家之間的關係。


文化特徵

土著文化通常具有以下鮮明特徵:

語言多樣性全球約7000種語言中,絕大多數由土著民族使用,這些語言往往蘊含獨特的世界觀和生態知識。

精神信仰多數土著文化持有萬物有靈的信仰體系,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發展出豐富的神話傳說和儀式傳統。

傳統知識在醫藥、農業、氣象等方面累積了適應當地環境的實用知識,如亞馬遜土著對雨林植物的藥用價值掌握。

藝術表現發展出獨特的音樂、舞蹈、繪畫和手工藝形式,如澳洲土著的點畫、紐西蘭毛利人的哈卡戰舞等。


當代處境

目前全球約有3.7億人屬於各類土著群體,分布在90多個國家。這些群體面臨諸多共同挑戰:

  • 土地權爭議:傳統領域常與現代國家法律體系產生衝突

  • 文化傳承危機:全球化加速年輕一代與傳統文化的疏離

  • 經濟邊緣化:多數土著社區處於所在國家的經濟弱勢地位

  • 環境威脅:工業開發對土著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造成破壞


法律保護

國際社會已逐步建立保護土著權利的法律框架:

聯合國宣言2007年通過《聯合國土著人民權利宣言》,確立了土著群體的自決權、文化權和土地權。

區域性條約如美洲國家組織正在起草的《美洲土著人民權利宣言》。

國內立法許多國家通過專門法律承認土著地位,如加拿大的《印第安人法》、台灣的《原住民族基本法》。


著名土著群體

全球幾個重要的土著群體包括:

  • 美洲:納瓦霍人(Navajo)、瑪雅人(Maya)、克丘亞人(Quechua)

  • 大洋洲:澳洲土著(Aborigines)、毛利人(Māori)

  • 北歐:薩米人(Sami)

  • 非洲:桑人(San)、馬賽人(Maasai)

  • 亞洲:台灣原住民族、日本阿伊努人(Ainu)


社會貢獻

土著文化對現代社會有著獨特貢獻:

  • 生態智慧: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傳統知識

  • 醫療價值:許多現代藥物源自土著醫藥知識

  • 文化多樣性:豐富人類文明的表現形式

  • 哲學思想:提供不同於西方主流的世界觀

隨著對文化多樣性價值的認識加深,國際社會日益重視保護和促進土著文化的傳承發展。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下一篇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