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天然氣)
定義與基本概念

天然氣(Natural Gas)是一種天然存在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物,主要成分為甲烷(CH₄),通常伴隨其他烷烴氣體如乙烷、丙烷和丁烷,以及少量非烴類氣體如二氧化碳、氮氣、硫化氫等。天然氣是重要的化石能源之一,廣泛用於工業生產、發電、民用燃料和化工原料等領域。
形成過程
天然氣的形成與石油類似,主要來源於古代有機物的生物化學和熱降解作用:
生物成因氣:由微生物在低溫條件下分解有機質產生
熱成因氣:有機質在深層高溫高壓環境下經熱裂解形成
無機成因氣:地幔來源或岩石化學反應生成的氣體
天然氣通常儲存在多孔岩層中,上方有不滲透岩層覆蓋形成圈閉構造。
主要成分
典型天然氣的化學組成(體積百分比):
甲烷(CH₄):70-90%
乙烷(C₂H₆):0-20%
丙烷(C₃H₈)和丁烷(C₄H₁₀):少量
二氧化碳(CO₂):0-8%
氮氣(N₂):0-5%
硫化氫(H₂S):微量至大量(酸性氣體)
氦氣(He)、氬氣(Ar)等稀有氣體:微量
物理化學性質
狀態:常溫常壓下為氣態
密度:比空氣輕(相對密度約0.55-0.85)
顏色:純淨時無色
氣味:無味,但商用天然氣添加硫醇類物質作為警示劑
燃燒特性:易燃易爆,燃燒產物主要為二氧化碳和水
熱值:高位熱值約36-42 MJ/m³(因成分而異)
分類方式
按來源分類
常規天然氣:儲存在傳統孔隙性儲層中
非常規天然氣:
頁岩氣(Shale Gas)
緻密氣(Tight Gas)
煤層氣(Coalbed Methane)
天然氣水合物(Gas Hydrates)
按組成分類
乾氣:甲烷含量高,較少凝析液
濕氣:含有較多C₂+重烴,可提取液化石油氣
酸性氣體:含顯著量H₂S和CO₂
伴生氣:與原油共生
開採與生產
天然氣開採主要流程:
勘探:地質調查、地震勘探、鑽探評估
鑽井:垂直井、水平井或多分支井
完井:安裝生產套管和井口設備
生產:自噴或人工舉升(氣舉、抽汲等)
處理:脫水、脫硫、分離重烴等
非常規天然氣(如頁岩氣)需採用水力壓裂技術提高產量。
運輸與儲存
運輸方式
管道輸送:長距離高壓輸氣管網
液化天然氣(LNG):冷卻至-162℃液化後船運
壓縮天然氣(CNG):高壓壓縮後車載運輸
儲存技術
地下儲氣庫(枯竭氣田、鹽穴、含水層)
LNG儲罐
管道儲氣
中小型CNG儲罐
應用領域
能源用途
發電:燃氣輪機聯合循環電廠
工業燃料:玻璃、陶瓷、冶金等行業
民用燃料:烹飪、供暖、熱水
交通燃料:CNG/LNG汽車
化工原料
合成氨:哈伯法製氨(化肥原料)
甲醇生產:天然氣重整製甲醇
乙炔化工:甲烷部分氧化製乙炔
氫氣生產:蒸汽重整製氫
其他:合成油(GTL)、甲醛、氯甲烷等
全球資源分布
據BP統計(2021年數據):
探明儲量:約188萬億立方米
主要產區:
中東(伊朗、卡達等)
俄羅斯及中亞
北美(美國、加拿大)
中國(四川、鄂爾多斯等盆地)
主要消費國:美國、俄羅斯、中國、伊朗、日本
環境影響
優勢
燃燒效率高於煤炭和石油
單位能量CO₂排放量較低(約為煤炭的50%)
幾乎不排放SO₂和顆粒物
挑戰
甲烷(強效溫室氣體)洩漏問題
開採過程可能影響地下水
水力壓裂引發的地震風險
燃燒仍產生CO₂(需碳捕集技術)
經濟與貿易
定價機制:區域差異大(油價掛鉤、氣對氣競爭等)
主要貿易方式:
管道氣長期合約(如俄氣輸歐)
LNG現貨貿易
區域性交易中心(亨利港、NBP等)
市場趨勢:全球化程度提高,亞洲需求增長強勁
安全與規範
主要風險
爆炸危險:空氣中濃度5-15%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窒息風險:高濃度甲烷會降低氧氣含量
毒性:含硫天然氣中H₂S有劇毒
安全措施
添加臭味劑(如四氫噻吩)便於洩漏檢測
安裝氣體報警器
定期檢查管道和設備
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未來發展
技術趨勢:
非常規氣開採技術改進
浮式LNG(FLNG)技術
甲烷水合物開採研究
能源轉型角色:
過渡期低碳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調峰電源
氫經濟的潛在橋樑
可持續發展:
生物甲烷(可再生天然氣)開發
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應用
甲烷排放監測與控制
天然氣作為相對清潔的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長期發展仍需平衡能源需求與氣候目標。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培根(豬肉煙熏肉製品) 下一篇 字元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