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溶血性貧血

目錄

定義與概述

溶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Hemolytic Anemia)是指由於紅細胞破壞加速、壽命縮短,超過骨髓造血代償能力而發生的一類貧血。正常情況下,紅細胞壽命約為120天,當紅細胞破壞速度加快(壽命短於15-20天)時,骨髓造血功能無法完全代償,導致外周血中紅細胞計數下降,從而引發貧血症狀。


病因分類

遺傳性溶血性貧血

  • 紅細胞膜缺陷: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症

  • 紅細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 血紅蛋白異常:如鐮刀型貧血、地中海貧血

獲得性溶血性貧血

  • 免疫性溶血: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新生兒溶血病、藥物相關性免疫性溶血

  • 非免疫性溶血

    • 機械性損傷:如人工心臟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

    • 感染因素:瘧疾、梭狀芽孢桿菌感染

    • 化學物質:鉛、砷、苯等中毒

    • 物理因素:大面積燒傷

    •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


病理機制

溶血性貧血的發生主要涉及以下機制:

  1. 紅細胞內在缺陷:如膜結構異常、酶缺乏或血紅蛋白異常,導致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易被脾臟等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破壞

  2. 外在因素攻擊:如抗體、補體、機械力或氧化應激等導致紅細胞過早破壞

  3. 血管內與血管外溶血

    • 血管內溶血:紅細胞在血液循環中直接破裂

    • 血管外溶血:紅細胞被脾臟、肝臟等器官的巨噬細胞吞噬破壞


臨床表現

一般貧血症狀

  • 乏力、頭暈、心悸、氣短

  • 面色蒼白、結膜蒼白

  • 活動耐量下降

溶血特徵性表現

  • 黃疸:血清間接膽紅素升高所致

  • 脾腫大:尤其常見於慢性溶血

  • 深色尿:血紅蛋白尿(醬油色尿)見於急性血管內溶血

  • 膽結石:長期溶血易形成膽色素性結石

特殊類型表現

  • 急性溶血危象:寒戰、高熱、腰痛、急性腎衰竭

  • 再生障礙危象:病毒感染後出現暫時性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診斷方法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血紅蛋白下降,網織紅細胞計數增高

  • 生化檢查:間接膽紅素升高,乳酸脫氫酶(LDH)升高

  • 血漿游離血紅蛋白:血管內溶血時升高

  • 結合珠蛋白:溶血時降低

溶血證據檢查

  • 紅細胞壽命測定:用51Cr標記測定

  • 尿含鐵血黃素試驗(Rous試驗):慢性血管內溶血陽性

  • Coombs試驗:檢測紅細胞表面或血清中的抗體

病因診斷檢查

  • 紅細胞形態觀察(球形、橢圓形、靶形等)

  • G6PD活性測定

  • 血紅蛋白電泳

  • 基因檢測


治療原則

一般治療

  • 急性期臥床休息

  • 補充葉酸(5-10mg/日)

  • 避免誘發因素(如G6PD缺乏者避免蠶豆和氧化性藥物)

病因治療

  • 免疫性溶血: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免疫抑制劑、脾切除

  •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脾切除

  • PNH:補體抑制劑(如依庫珠單抗)

  • 重型地中海貧血:規律輸血+去鐵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

支持治療

  • 輸血(慎用,必要時輸注洗滌紅細胞)

  • 防治併發症(如血栓、膽石症、下肢潰瘍)


預後與併發症

  • 預後:取決於病因,多數慢性溶血患者可長期帶病生存

  • 常見併發症

    • 膽石症

    • 下肢慢性潰瘍

    • 血栓形成(尤其PNH患者)

    • 繼發性血色病(長期輸血導致鐵過載)

    • 再生障礙危象


預防措施

  • 遺傳諮詢與產前診斷(針對遺傳性溶血)

  • 避免接觸誘發因素(藥物、化學品等)

  • 定期隨訪監測(血常規、網織紅細胞、膽紅素等)

溶血性貧血是一組異質性疾病,準確的病因診斷對指導治療至關重要。隨著分子診斷技術的進步和靶向治療的發展,該類疾病的診療水平正在不斷提高。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