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幸災樂禍(成語解釋)

目錄

成語出處

幸災樂禍(成語解釋)幸災樂禍(成語解釋)

幸災樂禍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背施無親,幸災不仁。"以及《莊子·天地》:"雖以事齒之,神者勿應,此之謂大幸。"後人將這兩處文意合併,形成了"幸災樂禍"這個固定成語。


成語讀音

  • 拼音:xìng zāi lè huò

  • 注音符號:ㄒㄧㄥˋ ㄗㄞ ㄌㄜˋ ㄏㄨㄛˋ

  • 閩南語讀音:hēng-tsai-lo̍k-hō


基本解釋

幸災樂禍指對別人遭受災禍或不幸時,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興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態度被認為是缺乏同情心和道德修養的表現。


詳細釋義

字義分解

  • 幸:本指意外得到好處或免去災害,此處指因他人不幸而暗自高興

  • 災:災難、禍患

  • 樂:快樂、高興

  • 禍:災禍、不幸

心理分析

這種心理可能源於:

  1. 與他人比較產生的優越感

  2. 長期積累的嫉妒或怨恨情緒

  3. 缺乏同理心的表現

  4. 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


用法示例

  • 作謂語:"看到對手失敗,他竟幸災樂禍起來。"

  • 作定語:"他那幸災樂禍的態度令人反感。"

  • 作賓語:"這種行為純屬幸災樂禍。"


近義詞

  • 隔岸觀火

  • 冷眼旁觀

  • 落井下石

  • 見死不救


反義詞

  • 感同身受

  • 將心比心

  • 同病相憐

  • 悲天憫人


文化內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幸災樂禍被視為不道德的行為。儒家強調"仁者愛人",道家主張"天地不仁",但都反對以他人痛苦為樂的態度。這種價值觀反映了中華文化中強調人際和諧、相互關懷的倫理取向。


心理學解讀

現代心理學認為,幸災樂禍(Schadenfreude)是一種複雜的情緒反應,可能涉及:

  1. 社會比較理論:通過他人不幸確認自我價值

  2. 正義感滿足:認為受害者"罪有應得"

  3. 群體歸屬感:對外群體成員的不幸感到快樂


社會影響

幸災樂禍的心態可能導致:

  1. 人際關係惡化

  2. 社會信任度降低

  3. 助長冷漠文化

  4. 阻礙互助精神的發展


相關研究

近年來,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當人們產生幸災樂禍情緒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被激活,這解釋了為何這種情緒會帶來快感。但長期保持這種心態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成語啟示

這個成語提醒我們:

  1. 培養同理心的重要性

  2. 正確看待他人得失

  3. 建立健康的心理調節機制

  4. 提升道德修養和人格境界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小戶型    下一篇 後街男孩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