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氫鈉
基本概況

碳酸氫鈉(化學式:NaHCO₃),俗稱小蘇打、焙燒蘇打、發酵蘇打等,是一種無機化合物。常溫下為白色細小晶體,溶於水,水溶液呈弱鹼性。在熱空氣中能緩慢分解,釋放二氧化碳。
物理性質
外觀:白色晶體或粉末狀固體
氣味:無臭
密度:2.159 g/cm³(固體)
熔點:50℃(開始分解)
溶解度:易溶於水(9.6 g/100 mL,20℃),不溶於乙醇
酸鹼性:水溶液呈弱鹼性(pH 8.3,0.1%水溶液)
化學性質
熱不穩定性:加熱至50℃以上開始分解,產生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
2NaHCO₃ → Na₂CO₃ + H₂O + CO₂↑
酸反應性:與酸迅速反應生成相應鹽類、水和二氧化碳:
NaHCO₃ + HCl → NaCl + H₂O + CO₂↑
鹼反應性:可與強鹼反應生成碳酸鹽和水:
NaHCO₃ + NaOH → Na₂CO₃ + H₂O
製備方法
工業製法
索爾維法:向飽和食鹽水中通入氨氣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氫鈉沉澱:
NaCl + NH₃ + CO₂ + H₂O → NaHCO₃↓ + NH₄Cl
天然礦加工:從天然鹼礦中提取純化
實驗室製法
將碳酸鈉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
Na₂CO₃ + CO₂ + H₂O → 2NaHCO₃
主要用途
食品工業
膨鬆劑:用於餅乾、蛋糕等烘焙食品
酸度調節劑:調整食品pH值
飲料添加劑:汽水、蘇打水的二氧化碳來源
醫療領域
抗酸藥:中和胃酸,緩解胃灼熱
靜脈注射:治療代謝性酸中毒
外用溶液:治療真菌感染
日常生活
清潔劑:去除污漬、除臭
滅火劑:乾粉滅火器主要成分
個人護理:牙膏、沐浴添加劑
安全注意事項
食用安全:適量使用無毒,但過量可能導致:
鹼中毒
鈉攝入過量
胃腸不適
儲存條件:
密封保存於陰涼乾燥處
避免與酸類物質混放
防護措施:
粉塵可能刺激呼吸道,操作時建議佩戴口罩
避免眼睛接觸
歷史沿革
1791年:法國化學家尼古拉·勒布朗首次人工合成
1846年:美國麵包師Austin Church開始工業化生產
1860年代:廣泛應用於烘焙和醫療領域
20世紀:成為家庭常備多功能化學品
相關知識
與碳酸鈉區別:
碳酸鈉(Na₂CO₃)俗稱"蘇打",鹼性更強
碳酸氫鈉溶解度較低,熱穩定性差
自然界存在:
某些溫泉沉積物
動物體液緩衝系統組成部分
特殊反應:
與明礬混合可作化學滅火劑
與醋反應產生泡沫(常用於科普實驗)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