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蘇術
概述

心肺復蘇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簡稱CPR)是一種緊急醫療技術,用於在患者心跳呼吸停止時維持大腦功能,並通過人工方式暫時維持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功能,為後續專業醫療救治爭取時間。這項技術被廣泛認為是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黃金手段。
歷史發展
心肺復蘇術的現代形式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其發展歷程包括:
1950年代:口對口人工呼吸技術被確立為有效方法
1960年:胸外心臟按壓被證明可以有效維持血液循環
1966年:美國心臟協會首次制定CPR標準指南
1970年代後:CPR技術不斷完善並向公眾推廣普及
適用情況
心肺復蘇術主要用於以下緊急情況:
心臟驟停(如心肌梗塞導致)
溺水
觸電
窒息
藥物過量
嚴重創傷
其他原因導致的呼吸心跳停止
操作步驟
現代心肺復蘇術遵循C-A-B順序:
評估環境安全(Circulation)
確保施救環境安全
檢查患者反應(輕拍肩膀並大聲詢問)
啟動急救系統(Alert)
呼叫救護車(台灣撥打119,香港撥打999)
獲取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如果可用)
胸外按壓(Compressions)
將患者仰臥於堅硬平面
施救者跪於患者側面
按壓位置: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下半部)
按壓手法:一手掌根置於按壓部位,另一手重疊其上
按壓深度:成人至少5厘米(兒童約5厘米,嬰兒約4厘米)
按壓頻率:100-120次/分鐘
確保每次按壓後胸廓完全回彈
開放氣道(Airway)
採用仰頭抬頦法(無頸部創傷懷疑時)
或下頜前推法(懷疑頸椎損傷時)
人工呼吸(Breathing)
口對口人工呼吸(或使用面罩等屏障裝置)
每次吹氣約1秒,觀察胸廓起伏
按壓與通氣比例:成人30:2(單人施救)
避免過度通氣
特殊人群CPR要點
兒童CPR(1歲至青春期)
可使用單手或雙手按壓
按壓深度約5厘米
若有兩名施救者,按壓通氣比為15:2
嬰兒CPR(1歲以下)
使用兩指(單手)或兩拇指環繞法(雙手)
按壓深度約4厘米
按壓位置在胸骨下半部,略低於乳頭連線
孕婦CPR
需將子宮向左側推移以減輕對下腔靜脈的壓迫
其他步驟與成人CPR基本相同
注意事項
盡量減少按壓中斷(不超過10秒)
施救者應每2分鐘輪換以避免疲勞
未經培訓者可只進行胸外按壓(Hands-Only CPR)
施救前應移除患者胸部的厚重衣物
按壓時避免彎曲肘部,應使用上半身力量
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使用
開啟AED並按照語音提示操作
貼上電極片(右側鎖骨下,左側腋中線)
確保無人接觸患者時進行電擊
電擊後立即繼續CPR
終止CPR的情況
專業醫療人員接手
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和循環
施救者精疲力竭無法繼續
確定患者已經死亡(如出現屍僵等明確死亡跡象)
現場環境變得危險
培訓與認證
多國紅十字會和醫療機構提供CPR培訓課程
證書通常有效期限為2年
定期複訓有助於保持技能熟練度
法律保護
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台灣和香港)都有"好人法"(Good Samaritan law),為自願提供急救的施救者提供法律保護,免除因急救行為造成的無意傷害的法律責任。
統計數據
及時CPR可將心臟驟停患者的生存率提高2-3倍
每延遲1分鐘實施CPR,生存率下降7-10%
旁觀者實施CPR的比例在不同地區差異很大(從5%到70%不等)
最新發展
移動應用程序指導CPR
虛擬現實(VR)技術用於CPR培訓
機械CPR設備的開發與應用
持續研究最佳按壓深度和頻率
心肺復蘇術是一項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基本救命技能,及時正確的CPR可以顯著提高心臟驟停患者的生存機會。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後街男孩 下一篇 恐怖分子(恐怖組織成員)